文 | 果妈 (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纪录片《出路》,是导演郑琼自费所拍。 记录了三个来自不同城市,不同阶层的年轻人,从2009到2015年,6年的成长经历和重要的人生选择。 他们在社会上的挣扎,苦寻出路,正是不同阶层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足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阶级的饥饿感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出路又到底在哪里呢? 一、 大山深处的马百娟马百娟家住甘肃会宁农村大山深处黑漆漆的窑洞里,家里很穷,2008年全家全年的开销不超过50元,她的父亲已经60岁,母亲有智力缺陷,哥哥读到14岁就出去打工了。 2009年,导演跟拍时,马百娟刚好12岁,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就读学校里总共5个学生,她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每天上学前,要起很早赶路,而早餐就是热水泡冷馍馍。 放学之后,她还要干很多农活,挑水拾柴,生火做饭,喂猪喂羊,还要和家人一起去到很陡的坡收糜谷。
虽然生活很苦,但有学上,她就开心,上下学时,走路欢快,手臂摆动幅度很大,笑容很甜,那是一种满足感。 好好学习,就是她认为能走出大山的希望,最想去的是北京。 她在作文里写道:"我要去北京上大学,我上了大学后,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一千元钱……" 这个时候,她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斗志,学习非常的用功,就是渴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 15岁时,她就被迫辍学了,家里也从窑洞搬了出来。 生活条件再变好,但为什么不继续读了? 导演采访了马百娟的父亲,他说:
曾经的憧憬一瞬间就被摧毁,面对记者提问今后的打算,她很迷茫,低头沉默不语,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她尝试在镇上找一份工作,但都因为没有经验什么都不会被拒。 16岁时,她跟自己的表哥结婚了,与几个怀着孕的同龄人聊着家长里短。 "在那样封闭的环境中,嫁人……这个可能是她自己能够找到的一个出口了。" 2015年导演打电话询问她的状况时,马百娟没有再做任何的回应。 二、 小城镇复读生徐佳湖北咸宁的徐佳是导演跟拍的第二个主人公。 2009年,19岁的徐佳,正在进行着紧张的第三次高考复读。 ![]() 他是典型的农民工一代,父母都是农村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底层工人,徐爸爸觉得他们没读书没文化,打工时受到了很多屈辱,所以,立志就算是自己爬在地上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 徐妈妈也认为:已经这个样子了,反正不差这一年,那就再赌一年。 ![]() 但是高考失败二次的徐佳压力很大,不仅仅是身体压力,心理压力更重。 "复读挺折磨人的,让人有羞耻感,有压力、有恐惧,有段时间整个人都冒汗,手发抖,根本做不下题目"。最严重时,他想到过轻生。 ![]() 紧张又压力大的复读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所以,在镜头中,徐佳很少笑。 ![]() 父亲的去世,更让他感到生活的沉重,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考上大学,这是他的出路,也是给父母最好的交代。 命运终于眷顾了努力的他,第三次复读,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 对于底层家庭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是改变命运最快的方式了,而高考可能是唯一一个体现公平竞争的方式了。 ![]() 临近毕业时,因为不是重点学校,所以找工作找得很辛苦,但似乎又只有工作是唯一的出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比如考研、出国。 ![]() 工作后,徐佳就结了婚,一路艰苦打拼,勤勤恳恳,就是为了能在城市站稳脚跟,攒点钱,给孩子买学区房。 当导演跟他提及第3个主人公袁晗寒的生活状态时,徐佳表示: "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很多都是不公平的,但是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的,我现在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但是我会努力去改变这个现状。我现在达不到那种生活状态,但是我的下一代会达到。" ![]() 三、 大城市辍学生袁晗寒有句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有些人要努力一辈子才能到罗马,而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在罗马。 17岁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对于12岁的马百娟,19岁的徐佳而言,就身处罗马。 父母都是北京人,她从小上的是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高中也是最好的美院附中。 可是,高中没读完,她就选择了辍学。 ![]() 辍学后,为了打发时间,闲暇时间在家画画写写,后来去开了酒吧,也去性用品店卖过东西。 ![]() 她说:"我没有想过,我以后的生活想要做在哪一个阶层的人,不会饿死就行了,而没有人会被饿死。" ![]() 后来,袁晗寒还是去了德国留学。 ![]() 留学期间偶尔也接一些零活,也来国内找一些实习,看国内和艺术相关领域的发展。 ![]() 她最大的苦恼就是怎么打发大把的时间,做什么都无所谓,只要饿不死就行。 纪录片的最后,她开了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 于她而言,做什么都无所谓,因为试错成本很低,也没有所谓的每一个阶段必须做什么事情,她是在根据自己的喜好走,"不会饿死就行了"。 ![]() 四、 每个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三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每个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 导演郑琼说: "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另外一群人的这种生活,拍这个纪录片不是为了表达社会的隔阂,更希望能达到社会的融合,让我们对自己不熟悉的某一段生活,有些了解,有些理解。" ![]()
为什么导演郑琼敢这么说,因为她说这3个人的经历,她都经历过。 她从小在湖北的农村长大,特别能够体会像马百娟那样,在艰苦中喜乐的样子。后来,她也经历过3次高考,最终却没有考上大学,比徐佳更惨一点,就好像被甩出整个社会体系。再后来去了北京打拼,一门心思要活下去,这样的日子过了10年。 "到现在,我有了很多自由。"郑琼说,"我的自由,不是因为我有钱了,或者打破了阶层。我没钱,也没有打破阶层,我只是打破了成功学强加在我身上的框架而已。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这也正是她自费拍摄的初衷,想让更多人对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多些了解,多些理解。 就像作家袁枚的小诗所言: "苔花虽小,但也可以跟牡丹一样开花,开得很香。" ![]() 五、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像徐佳那样,还达不到袁晗寒的起点,但这正是我们该努力的理由,因为,我们是在为下一代铺路。 人为什么要努力?一位博士导师是这样回答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路要征服,不停努力只是为了看起来毫不不费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