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九地篇(1)

 cntagu 2019-10-05

本篇中作者将作战地域划分了九种不同的类型,并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提出用兵的原则。与上一篇的地形篇相比,地形篇所述主要体现在地形对战术层面,如排兵布阵的影响,而本篇中的“地”更多地侧重于其对军队精神层面以及战略角度考虑所存在的影响。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译文】孙子说:按照用兵的法则,军事地理可分为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九种。其中,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之地,称为散地。在敌国边境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称为轻地。敌我双方谁得到对谁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敌我双方都可以前往的地区,叫做交地。周围有多个诸侯国相毗邻,谁先到谁就可以获得其他诸侯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到敌国腹地,背后有敌人众多城池的地区,叫做重地。类似于山林、险阻以及沼泽等这样难以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军队可以用来行军的道路狭窄,退路迂回且遥远,敌军可以用少击多的地区,叫做围地。快速行动才能生存,否则易遭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

【注析】衢【】原义为四通八达的道路;圮【pǐ】本义为毁;塌坏,坍塌。此段落孙武只是将战地分为了九种,虽然给了各自的定义,但并未统一对其进行划分的标准。也就是说,作者虽未说明,但他的这种划分,不是按照同一标准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从逻辑学角度来看,他的划分并不严密,其不足之处在于因此所造成的在实际运用之时,会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多个属概念间的交叉,如既是圮地,又是围地等。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强调对概念进行划分要依据统一标准进行只是近代科学才加以强调的事儿,以此来评价两千多年前的孙武的思维是不妥当的。从实用角度来看,这种划分方法基本能够抓住事物的典型代表,满足研究需要。这种划分方法直到当前仍广泛存在于军事学术之中。如我军对作战样式的定义:“按敌情、地形、气象等不同情况,对作战类型的具体划分。如按敌情,进攻作战可具体划分为对预有准备防御之敌、立足未稳之敌、运动之敌的作战;防御作战可具体划分为阵地防御、运动防御、机动防御、仓促防御作战。按地形、气候等条件。对进攻、防御作战还可具体划分为山地、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地等作战。”


【原文】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交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有争地就不要贸然进攻,遇上交地军队之间要保持联系,进入衢地就要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遇到圮地就应快速通过,陷入围地更要注重运用计谋,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注析】作者在这一段落中直接给出了九种地区的用兵原则,但并未详细论述其原因。正是因为如此,后人对该段注释之时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这些争议大多体现在对作者观点的解释而不是对其观点的进一步讨论之上,也就是先肯定作者这些观点是对的,然后再以不同的理由解释它为什么对。就此段而言,我们可以找出孙武逻辑上的纰漏。

处于散地(在本国境内作战地区)为什么不宜交战?堂主觉得可能作者出于以下考虑:在本土交战,说明敌方已经攻入我方境内,此时,作为进攻的一方来说,大多已经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与准备,因此,敌军刚刚攻出我方境内时,往往正是其士气旺盛,准备充分之时,此时避免盲目交战,与孙子“避实击虚”的原则是相吻合的。

处于轻地(在敌国边境浅近纵深地区)不宜停留又是为什么呢?用现代作战理论观点来看,对进攻者来说,它所所示的是直取防御一方的要害目标,而这些目标虽往往存在于其纵深之内,但对它实施有效打击手就可迅速瘫痪、瓦解敌方的整个防御体系。这一原则的精义充分体现在“闪击战”为代表的作战理论之中。当然,在古人注解孙子兵法的观点中,也存在着“士兵思乡,易逃”等观点。认为士兵刚刚跨越边境进入对方国土之际,易产生思乡的情绪,而深入敌主国土之后,因为不可能独立逃回本国,所以不得不追求与军队共存亡的目标,这也就意味着下面所说的“围地”或“重地”。

【我们暂且不论孙武其本人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上述这个观点这一问题,单就他的结论“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是存在很大逻辑错误的。作战这一活动对双方的最基本要求是一方所追求的目标一定是另一方所加以制止或利用的。也就是说,进攻一方要所示A目标(如进取对方要害),防御一方要么就是直接制止其达成A目标(如通过坚守、阻击等方式进行),要么就是利用对方达到A目标所造成的态势去追求自己的B目标(如诱敌而歼之、乘机对攻其要害等方式进行)。但按孙武这里的逻辑是,进攻的一方想要尽快攻击防御一方的纵深要害目标,而防御一方初期应避免作战,这无疑是说不通的。当然堂主说这些,并不只是说孙武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表述一下如下观点:兵书上所写的东西,主要是反映了战争或作战的一般规律性的观点,但一切作战原则都有特例。作为一般人的我们学习古人的兵法,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思想成就,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学习,来训练我们的思维模式。一切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最多只能反映到知识层面,永远达不到智慧层面。】

处于争地(敌我双方谁得到对谁有利的地区)则无攻,通常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敌方己占据了“争地”,其地形对其有利,我方此时贸然进攻会初战增大伤亡或初战不利,会影响到整个战局的后续发展;如果敌方尚未占领争地,那么我方应以先占据该地,夺得主动权为目标,而非被敌方的行动所转移目标。

处于交地(敌我双方都可以前往的地区)则无绝,主要是强调在双方机动均不受限的情况下,哪一方内部之间协同较好,哪一方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作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最为主要的是确保内部各部分之间的通信联络通畅。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代作战往往通过信息作战的各种手段在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通过信息侦察、压制、干扰、欺骗等手段去破坏对方的信息能力,但在古代则应以我为主。

处于衢地(周围有多个诸侯国相毗邻,谁先到谁就可以获得其他诸侯国援助的地区)则合交(结交诸侯)。从理论上讲,任何作战都在追求外部支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方的支援力量的获取。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从作者所存在的时代上说,孙武大致与孔子所处的时代相当,属“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当时的战争已经从维持周朝的秩序变成了争霸的手段,此时也为各国的纵横捭阖提供了舞台。

处于重地(深入到敌国腹地,背后有敌人众多城池的地区)则掠,主要强调处于这种境况之下,则往往是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己方的后方补给,因此通过“掠”来取得支撑军队继续作战的物资支撑。这一点孙武在其作战篇中早己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处于圮地(类似于山林、险阻以及沼泽等这样难以通行的地区)则行,主要强调要保持军队的机动性,因为行动的自由是军队争夺主动权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圮地”则又是会让军队受限甚至丧失这一核心要素的外部条件。

处于围地(军队可以用来行军的道路狭窄,退路迂回且遥远,敌军可以用少击多的地区)则谋,是指在这种地区作战,敌方拥有地形之利,如果不注重计谋的运用则无疑是处于以少击多、以弱击强的不利局面。

处于死地(快速行动才能生存,否则易遭全军覆灭的地区)则战。从这一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孙武将被迫应战看作是最为被动的一种形势。因此除此之外,就只有投降认输一条路可走,但这绝不是为将者所追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