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父母应该怎么做?

 三成家庭教育 2019-10-05

人生欲望千千万,且莫图利忘教子。——字严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在孩提时代,孩子都具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迥异于成人。

他们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玩”,他们就是以“玩”的方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世界的,通过“玩”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所有信息。玩,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

很多父母,在对待处于孩提时的孩子时,极不耐心,只是从大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陷入过这样的误区。

其实,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学习非常主动。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学习了呢?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时,特别想自己拿勺吃饭,其实这是他在学习独立生存。然而,母亲怕弄脏了衣服和饭桌,怕麻烦,就不允许孩子自己吃;当妈妈洗衣服时,孩子乐呵呵地跑过来,把小手伸进盆里时,马上就遭到了妈妈的斥责,因为妈妈怕孩子弄湿了衣裳;当孩子玩沙子时,妈妈怕沙子脏,于是马上制止;当孩子第一次写字,写得歪歪扭扭时,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嘲笑和批评;当孩子把算术题做错时,得到的同样是呵斥。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放学回到家里,多么想放松一会儿,刚刚拿起想玩的东西,才休息了一会儿,马上就听到妈妈的催促声:“快写作业吧.。”于是孩子委屈地、极不情愿地学习去了。

从此,孩子不再爱学习,因为学习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与不理解的体验。

所以, 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与自由,父母首先要认可孩子的这种“玩”的学习方式,用孩子的方式让他们从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字当先。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他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游戏,他把近视镜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怎样的变化。
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镜商从儿子的游戏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因此,如果不让孩子玩,就等于是在泯灭孩子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原始动力,一切创造发明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点往往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比如说,一般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干净、雪白的墙上用各种颜色的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把衣服裤子弄得很脏,很难清洗。对此很多家长都很头疼。

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创作 ,是想象力的发挥,是孩子潜意识中的梦想、潜质的体现,而其中很可能就隐藏着孩子的未来。

所以,父母不要怕干净的墙变脏,不要怕孩子把自己身上弄脏,不要自己亲手将孩子的梦想与潜能在人生起步的第一-时间给扼杀了。

可以在墙上贴上纸,反正孩子的个子小,画满了换下来,再贴_上新的纸,还可以经常换纸的颜色和质地,让孩子有种新鲜的感觉,再把换下来的画满图画的纸保存起来,等孩子大一点时,拿给他们看,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之初的一个记忆、一种经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学习”这个词。他们对于一切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作为家长不要限制孩子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衣水阁干洗,让衣服“不缩水变形”“不褪色”“消毒杀菌”,洗护问题不必担心,让孩子畅心玩耍,释放天性,强化大脑,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作出特殊的贡献。

家长总是强调谁家的孩子更爱学习,自己家的孩子不爱学习。而这学习又总是片面的、功利的。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是指要提高学习成绩,爱上学,喜欢上课,认真听讲。但却忽略了孩子心里的真实的想法。

孩子从来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是说出“我爱学习”这句话,而是时刻在用行动表示,那就是孩子总是在缠着大人在问“为什么”。

而家长的反应又是什么呢?有的不耐烦,有的先解释,解释不了的就敷衍孩子。

其实父母应该从孩子的问题中去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培养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衣水阁(ID:yishuigep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