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择一而终,十年只画太行山

 yulin8458 2019-10-05

说起当今山水画坛,就不得不提起贾又福。他是在继黄宾虹、李可染几位大师之后,又一位开拓型的画家,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贾又福又有所不同,他数十年来只画太行山,择一而从,许之终身,从没人能像他一样如此虔诚。
 
他曾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区,体察生活和感悟自然,从中寻求灵感与突破。

在他笔下,更古如斯的太行山脉,延绵不绝,交相辉映的太阳,永恒决绝,二者相互映照,似乎在探寻着人生、宇宙、历史与未来。

太行山脉
...
贾又福的太行山水画是与哲学合观的“无尽关照”的一种独特形式。如果你细细审视这组作品,你很难不被震撼。
 
以水墨入画,巍峨壮阔的太行山横亘成画面中永恒的黑色,以金粉点缀,气势恢宏的光线透过乌云压顶顽强的劈开画面,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
 
苍山如海,激烈动荡、波诡云谲,又如岩石的纹路,厚重深沉、干涸皲裂。

△《棲霞聚妙》(局部)


他笔下的山亦真亦幻,光如金粉,黑金辉映,明暗交缠,牧归的人与动物影影绰绰,藏在画面之中,渺小又难以忽略。

巧妙的切入点,语言精纯,境界富真于玄,仿佛在传达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而又独一无二的哲学理念。

△《棲霞聚妙》(局部)


幸运女神的二次垂青
...
1960年,贾又福考入中央美院,幸运女神的第一次光顾,让他遇到了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何海霞几位堪称光辉榜样的导师,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如若不是遇见了这些好老师,”贾又福说,“那么日后创作很多的问题,在审美层面、文化品位的高度上,可能就不会对自己有如此严格的标准了,也不会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了。”
△贾又福在太行山写生
1965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又得到了幸运女神的二次垂青,那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艺术的思维不再被禁锢,题材不再被限定框死,可以自由发挥,可以风格多样。这让贾又福充满了激情与好奇,也让他开始思考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层次的意义。

于是有了磅礴大气的太行山,不见树,不见云,也不见水,以石观化,造化万物钟灵,任由他创造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写生练习

为什么只画太行山?
...
贾又福在农村长大,父母不识一字,可山与村庄,却承载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山情有独钟。

毕业前当他想要收集一些素材的时候,北京郊区的山早已看遍,而距离北京较近又巍峨的太行山就成了最佳选择。
△《青山问月》(局部)
他第一次见到太行山,像见到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亲切、熟悉,却又带给他无穷惊喜。巍峨、磅礴、大气、深厚...他一见钟情,此后托付了整个艺术生涯。

那里的一切...山村、养猪、养鸡、放牛,都能让他产生深刻的共鸣。简单的生活与质朴的情感,与他有一种独特的默契。他喜欢太行的磅礴大气,更喜欢山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厚爱,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观照。
△《青山问月》(局部)
而如今80岁的贾又福再回首,想想爱上太行山的那个瞬间,他从没有后悔过。“择一而从,许之终身,得天独厚,志在必成。

16个字,陪伴了他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亦成为了山水画坛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一辈子都献给了“太行山”,从没有他这么虔诚的信徒。
△《青山问月》(局部)

一山一石皆成画
...
1992年,贾又福提出了“以石观化”。此前,山无林不秀,五云不灵,无水不活。他偏不信,创新就是要提出质疑,挑战原有的规则。

于是在他的画中,无云无水无树。“只用石头,看它灵不灵”。

△《大音希声》

△《太行丰碑》

△《无欲之门》

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对石头的观察上。心观、内照,方方面面,将哲学融入对石头的研究里。

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唱罢千古英雄事》等创作。画中大面积的石头构成巍峨壮观的山,像在岁月中曾经存在过的英雄,凝结成时代的化石。
△《燕赵雄风图》
△《黄土高天夜夜心》
△《明月之诗系列之一》

以哲入画
...
贾又福说以哲入画,其实就是借鉴了古时候的“以禅入画”。但画画需要哲学。

没有哲学的浸染,就很难领会中国画的深层内涵。他巧借老庄之思,融入绘画之中,在山之外求得美而臻妙,在无心处画出雄浑太行。
 
而他独到的作画方式,也令人诧异。贾又福渴望寻求潜意识层面最真实的情感,故而他并不在胸有成竹之后才下笔,却喜欢在一种似梦非梦的朦胧状态中作画。
△《江山入梦峥嵘色》
△《无边心潮》
不信“顿悟”,只信“渐悟”
...
董其昌说“一超直入如来地”,被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祈求在一个瞬间能够顿悟,以寻求突破。
 
但贾又福却是不认同的。

他说,董其昌从35岁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到50岁方才成名,其间漫长过程,根本不是什么“一超00直入如来地”。不经历一番苦修,哪来的什么顿悟呢。

他只相信渐悟,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相信一点一滴的积累,方能突破。
△《心底微澜》(局部)

贾又福的创作生涯虽是幸运,却谈不上轻松。从出身微寒到天之骄子,他一生心无旁骛,一心向画。

作为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协会理事,国家级专家,他对中国山水画充满敬仰,也对现代艺术毕恭毕敬。
 
他的画作,面向世界,面向宇宙,也面向内心,面向他的一生。
△《心底微澜》(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