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欲高门第快读书 2019-10-05

在学历史时,我们会对一些将军根据他所重点做的事情对其有固定的称呼,比如白起以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兵被称为“杀神”,项羽因力能扛鼎,被称为“西楚霸王”,而赵国有一大将,对于兵书战法论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却因为在长平大战败于秦国,被后世认为只是一个熟读兵书却没有什么用的将军,也就是“纸上谈兵”。而赵括也因此一直被钉在耻辱架上,被后世所诟病。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难道赵括真的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吗?当然不是了,要不然怎么可能会在将星璀璨的战国之中崭露头角,在历史上留下浓墨的一笔。今天我们再从历史的遗迹中去找寻下,为赵括证明一下。

其中最有力证明赵括并非庸才的就是对手白起的一句话:“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白起是谁,那是四十年未尝一败的将军,他能够对赵括有这样的评价,可见赵括的能力所在。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我们再说下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原因。赵括,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一生经历很多大战,为赵国的强大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其子的赵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将门子弟,从小便熟读兵书,能言善辩,有时论兵时可以将其父赵奢搞得无法应对,可见其能力存在,但因其没有经历过实际战争,所以对战争的判断有时会不真实,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而其父就总是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最后再加上长平兵败,所以这也造就了他纸上谈兵的污点证据。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我们再来仔细了解下长平之战的细节。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在长平发生大战,双方共投入近110万的兵力,秦军六十万,赵军五十万。

由于牵扯人员过于庞大,在没有合适机会时,双方都不敢轻易决战,因此在上党处相互对峙,而由于几乎将全国兵力抽空了,所以赵王很担心背后的胡人趁机偷袭,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战将守卫边疆。这时,赵括就像赵王举荐了一个人,他就是后期赵国的支柱,大破匈奴军,并且与秦军大战时,屡败秦军,他就是赵国后期名将李牧。从这里可以轻微证明,赵括并非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他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学的。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秦赵在长平战场对峙了三年多,在前面都是有赵国老将廉颇所对抗,廉颇作战老成,知道自己无法战胜白起,因此一直采取守的战法,虽然没有让赵军失败,但六十万的兵力储备,对于赵国的压力十分大,每天都在消耗着赵国的积蓄,而最后赵王换将也是因为实在是撑不起消耗了,而廉颇又不敢与秦军决战。而秦军虽然日均消耗大于赵国,但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雄厚,非当时的赵国可比,如此拖延下去,赵国不但长平之战必败,而且赵国也会出现更大的危险。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因此,赵王虽然知道廉颇没错,但是也不得不更换一个能够进攻秦军,结束对峙局面的人出现,这时赵括站了出来。当赵括到达长平战场时,全军将士欢呼不停,可见赵括是深得军心的,这并非庸才所能获得的。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长平之战形势图

而且战至最后,秦军六十万围困五十万断粮,已经在以军马为食的赵军时,却发现此时的赵军并非士气低下,毫无战力,反而士气高涨,战意很高,以此可见赵括的统兵能力并非一般将军可比,这又怎么能说是庸才呢?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最后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军除二十万因为赵括被杀以后投降,其余战死,而最后的秦军也损失过半,赵括以五十万断粮的赵军,与精锐的六十万秦军决战,虽然失败,但也将战亡人数与秦军持平,可见其指挥作战的能力之高,而且对手还是白起,这两点其实就足以证明赵括非但不是庸才,而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名将!

历史上的赵括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吗?

再说,长平之战与其说赵军败于秦军,更可以说是赵国败于秦国,非兵不利,乃国与国之间的差距。秦国自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盛,而且君明臣贤;反观赵国,虽然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军力强大起来,但是内政混乱,君主也没有英明几代,而且奸臣当道,赵国与秦国的国力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注定了长平之战赵国必败的局面,而主动决战只是军队失败,但长久对峙,必会危害国家根基。而国力与对手双因素,使赵括成就了千古骂名,这是不公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