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想着祛湿,你知道自己是哪一种湿吗?

 为什么73 2019-10-05

      天天想着祛湿,你对湿了解有多少?

      如何认识湿邪?

      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之间六气之一,人是需要正常的湿气,就如春风雨露,滋润则万物,但是如果湿气过了,如梅雨时节,南方的回南天,就会导致霉变、腐烂,黏黏腻腻的感觉,非常烦人。

      如果形成疾病,最常见就是导致脾胃失和,如《温病条辨·中焦》中认为:「湿之入中焦……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重则容易导致关节疼痛、肢体水肿,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则谓:「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另外,湿邪黏滞,易阻气机,其体胶着难解,病程往往缠绵难愈。

      关键是,大家天天喊着祛湿,你究竟懂了几分?

      湿气怎么分?

      外湿:最直观的体验是「因于湿,首如裹」

      湿有从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其症头重腰冷,一身尽重,冷浆瓜果,皆自内得。

      ——《时方妙用》清·陈修园

      湿气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往往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就是外湿,没看天气预报出门,不小心淋个雨,又或者去了一些潮湿的地方旅游,感受了湿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得外湿。


      因于湿,首如裹。

      ——《素问·生气通天论》

      此时湿气困阻在皮肤肌表,整个人就像困住一样,皮肤像罩了一层不透气的保护膜,阳气、肺气被遏,常常出现发热恶寒、头重如裹、汗出热不退、胸闷、腰酸、肢倦、关节疼痛等症状。就像受凉感冒一样,只不过这个是湿邪所致。(感冒多为风邪所致)

      内湿:多为形寒饮冷,饮食不节,症状繁多复杂。

      内湿就麻烦一些,因为它既可以从外感湿邪发展过来,也可以因为形寒饮冷(指身体已经受凉了,还喝冷饮),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相关,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这时候的内湿,就和参与水液代谢的三个脏腑——肺、脾、肾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看看,在《素问·经脉别论篇》是怎么写水液的代谢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可以看出,我们喝进去的水液,要经过脾胃的吸收,肺气宣发肃降,肾气膀胱的蒸腾气化,水液才能输送全身经络。

      所以内湿的产生环环相扣,也给治疗上带来很多麻烦,痰湿证多涉及2个及以上的脏腑功能失调,所以痰湿有「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的说法,就如《证治汇补》指出: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治疗上,需要兼顾肺脾肾三脏而治疗。

      那么在湿邪侵袭之初,有没有什么小线索去辨别呢?

      最常用的方法第一就是看舌象有无齿痕,有齿痕通常代表水液代谢异常,是湿气的表现。

      第二就是看皮肤和大便,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皮肤干燥而大便常常溏烂,这时候提示多数是肺脾两虚,燥湿不济了。

      第三看口渴和饮水情况,如果是一整天都不怎么口渴饮水,往往就是脾虚湿蕴,如果是口渴,但是喝水后不解渴,这是要注意是下面的肾阳不足,不能把水液「煮」开上来而导致的口渴。

      湿气还容易兼热、兼寒

      大家伙都知道湿热时候可以喝喝凉茶,寒湿体质的人就可以吃点温补来驱寒化湿。由此看来,湿这个邪气,特别容易带上热和寒。

      为什么呢?其实这与人的体质相关,体质偏强壮,偏热的人,湿邪在体内则容易与热邪相结合,而阳虚、体质弱的人则湿邪容易和寒邪相结合。

      湿热:舌红苔黄厚腻,常伴口气;

      寒湿:淡暗苔白腻。

      要提醒的是,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一系列疾患,如肥胖、暑湿、带状疱疹、痢疾、妇科疾病、黄疸、肝炎等。而寒湿之人则容易患困倦、关节筋骨疼痛,易腹痛泄泻,肢体浮肿等症候。

      外湿与内湿要分清,改善方法大不同

      一般情况下,不小心感受了湿邪,这时候要尽早重视,「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趁湿气还在肌肤表面的时候,可以喝点温开水又或者轻运动一下,微微出一身汗,洗个热水澡睡一觉就可以好了。或是用艾叶泡脚,可以温散寒湿,必要时可以用一些生姜、香薷等煮水,可以达到解表化湿的作用。

      可见外湿倒不可怕,微微发汗就行,最怕是内湿,内湿的产生可以很慢很隐匿,因为内湿多跟我们饮食,作息相关,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早期甚至没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的时候,往往缠绵难愈,很难根治了。正因如此,祛湿不能乱来,尤其是内湿,必须结合自己的体质,否认祛湿不成,反倒打一耙伤害了自己身体。

      水湿重,兼有热邪:淡渗利湿,利尿去浊

      对这类人,不能选用温药来祛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味浓则泄,薄则通」,强调薄味的草本有通达宣畅的作用,如冬瓜和冬瓜皮、车前草、车前子、茯苓、赤小豆、薏苡仁等,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也提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用「淡以通阳」的方法,用淡渗利湿之品,湿去孤热,阳气自通,也可以用五苓散、四苓汤、八正散等。

      寒湿或痰湿:顾护肺、脾、肾的三个脏腑

      我们常说的寒湿体质或者单纯的痰湿体质,这种情况也不少见,而且这类体质往往脾胃虚寒,肺脾肾都是处于虚性状态为主。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顾护补益恢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只有肺气、脾气、肾气通畅了,水湿、寒湿才能气化开!

      所以不能单单用赤小豆、薏米这种利尿祛湿的食品去治疗,否则容易出现伤了脾阳的情况,这时候搭配一些健脾补肾益肺的药物,如山药,芡实等,这样就可以祛湿的同时不伤及了人体的阳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