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老字号

 沈维鑑 2019-10-05

金秋十月,又逢黄金周长假,不管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上海市民,逛一逛、品一品,体验或者回味一下上海的一众老字号饭店,那是假期里无比惬意的一件事。老字号的好处在于味道正宗,氛围传统,虽然现在千奇百怪的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但那种慢一点的节奏、古朴一点的口味,却是能给记忆增添一丝回甘。

舌尖上的老字号

想孵老饭店孵出个名堂经可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现在的小年轻,时尚餐厅吃惯了,对付老一套往往是一点概念也没有。一看到以人名做饭店名字或者某某记、某某坊就想当然认为是老店,其实它们都是“伪怀旧”的代表,还是需要明眼辨真假。

老吃客们都知道,老字号要尽量挑吃中饭的时候去。一些老饭店的头牌师傅都是上了岁数的,保留了早报到早下班的习惯,下午就要收勺走人的,所以能吃中饭就别等到晚饭。

如果是要外带回家“孝敬”爹爹姆妈的,也要留出充足的排队时间,名气响点的老字号外卖部几乎都是要排队的,如果碰到逢年过节排队时间更不会短。当然,要是买到了带回家,那肯定是对长辈的超级马屁了。

舌尖上的老字号

总是大排长龙的光明邨

不要用“顾客是上帝”的标准来要求老饭店。既然人家菜挺刮,服务也就别计较了,这些阿姨妈妈磨洋工也好、拆烂污也罢,都不是存心针对你的,人家只是单单不吃洋人“顾客是上帝”这一套。碰到肯和你噶噶三胡的那是要看缘分的,他们会泄露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骨灰级别的点菜攻略。

好了,接下来就盘点几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

福州路600号

老半斋

上海老字号的扬州馆子扳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其中便有福州路上的老半斋。

老半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业,原址位于汉口路湖北路口,民国初年迁至汉口路浙江路口。老半斋由几位开银行的杨州商人创办,最早叫“半斋总会”,后来因为马路对面又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便改名为“老半斋酒楼”以示正宗。

舌尖上的老字号

如今的老半斋依旧保持着古朴传统的门面,进去后分内外两个区域。靠外头的区域经营小吃快餐,最常见的搭配是红烧狮子头配菜饭,油光光,晶晶亮,胃口好的再来一叠菜肉馅的油煎馄饨,适合饥肠辘辘的过客。

你要是想正儿八经品一席扬州名菜,那还得去里头的点菜区,定定心心坐下来。老半斋的点菜员都是口齿清楚、手脚麻利的上海阿姨。不但菜名价格熟得一塌糊涂,对老吃客的面孔也有着超强的记忆力。

舌尖上的老字号

水晶肴肉

舌尖上的老字号

清蒸刀鱼

馆子仍旧以经营镇扬风味菜为特色,水晶肴肉、炝虎尾、煮干丝、白汁回鱼、清炖蟹粉狮子头等扬州名菜一律拿得出手。你要是正好赶在3月阳春时分,还能尝尝他家的“清蒸刀鱼”。

端上来的清蒸刀鱼和一根筷子差不多长短,体型细长,很精致的卖相。咬上去只觉软软滑滑甚是香嫩。鲜,是自然的,但要说比一般的江鱼要鲜多少,非美食家的舌头还真尝不出来。所以,多数人只是来吃个名气。

舌尖上的老字号

刀鱼汁面

如果你天生对“鲜”这个味觉情有独钟,那么推荐你老半斋的另一道人气美食“刀鱼汁面”。虽说是没有任何鱼肉的光面,但因为是清蒸刀鱼的汁水煨出来的,所以相当浓稠鲜美。口感与清蒸刀鱼相比,丝毫不逊色,价格却亲民许多了。

更便宜的是咸菜煨面,你别小看了它,家常风味的咸菜虽然鲜度不及刀鱼汁,但更能解腻,很适合前边已经吃撑了的食客。

舌尖上的老字号

咸菜煨面搭些浇头也是一些老吃客的习惯

品完咸鲜味的主菜,不妨再来几件小点心。萝卜丝饼和蟹黄小笼馅料饱满,不是小菜,甚似小菜。千层油糕和黑米糕则是十分有特色的甜点。如果一顿下来还不够过瘾,外卖部最有名气的鲜肉月饼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的,此外还有各类青团等时令点心。

广东路471号等多家门店

德兴(面)馆

舌尖上的老字号

德兴馆是光绪九年(1883年)创立的百年老店。当时开在十六铺,进货方便,因此鱼虾蔬菜都特别新鲜,生意很兴隆。有一种说法讲德兴馆是上海本帮菜的发祥地,虾子大乌参有“天下第一参”之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和电影明星的聚集地;另一些人却说光顾的食客以贩夫走卒为多,他们喜欢草头圈子、糟钵头和红烧鮰鱼。

如今的德兴馆仍然保留着清代的门面,匾额上黑底金字写得分明——百年老店创建于1878年光绪年间。这里以浇头面最为出挑,一到饭点,楼上楼下几乎客满。不过,不知是店老板还是上海百姓杜撰出来,德兴馆的面,还有一番“黄袍加身”的传奇:

据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一路闲游至村舍农庄,忽闻茅屋里飘来焖蹄肉香,尝过之后感觉入口即化、肉质糯香,即刻就决定收为禁宫膳食。

无论游商摊贩,还是宫廷御膳,德兴馆最大众的焖蹄面,一直被上海人视为“上海第一面”。酥软脱骨的焖肉焐入面中,化而不失其形,浇头与汤面融为一体,咸中带甜,甜中蕴鲜,是苏州面在上海扎根变幻的百年典范。据说德兴馆平均卖出每两碗面,其中就有一碗是焖蹄面。

舌尖上的老字号

焖蹄面配爆鱼

如今,德兴馆在上海有将近十家分店,但广东路的那家百年老号,始终是大家心目里的正主。黑底金字的招牌,端正地挂在街口二层小楼古香古色的飞檐之上,远远就能看到门口石阶上两个外卖窗口旁的人龙。

>>点击《德兴馆的焖蹄面》查阅更多

南京西路445号等多家门店

功德林

舌尖上的老字号

说起素食,老一辈人嘴里脱口而出的绝不会是枣子树、新素代之流,在伊拉记忆里根深蒂固的素食品牌除了功德林还会有哪家呢?

功德林开业于1922年,原来在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由来自杭州城皇山常寂寺的高维均法师之徒赵云韶等创办,以淮扬风味的素菜为特色,到了上世纪30年代才搬到黄河路43号。

舌尖上的老字号

素蟹粉

舌尖上的老字号

素鲍鱼

功德林在上海的总店位于南京西路,分店那就多了去了。它也是素菜荤做的元老,素蟹粉、素腰花、素鳝鱼、素肉松等等都可以以假乱真,不过素油还是重了点,现在的小姑娘动筷子前还是会有所顾忌。其实可以试试五香烤麸、白汁芦笋、罗汉菜等经典素菜。

南京西路805号等多家门店

王家沙

舌尖上的老字号

上海开埠之初,南京路石门路一带是王姓居民的住宅区,称“王家厍”。上世纪40年代,号称上海点心状元的王家沙就诞生于此。

王家沙起家的是生煎、虾仁馄饨、豆沙酥饼和两面黄这“四大名旦”,后来蟹粉系列渐渐成为了特色。最有名的蟹粉小笼和蟹粉汤团,份量扎足,咬开来可看见黄澄澄的蟹粉,舍得下原料的本,口味自然鲜美,而价格也比普通的鲜肉小笼和鲜肉汤团要高出一截了。

舌尖上的老字号

两面黄

舌尖上的老字号

蟹粉汤团

而两面黄有点像油煎盖浇方便面,又香又脆,有肉丝、虾仁等好几种浇头。因为一盘是超大分量的,所以往往是闺蜜或情侣、夫妻合吃一份,你一口来我一口的,情意也就在这样的来回中更亲近浓厚了些。

凭良心讲,王家沙现在的点心是一年比一年油了,清明节排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队买到咸蛋黄肉松青团,还没咬开外面就是一层油,这就让人很不开心了。然后咬下一口,里面更是汪出一包油,这就让人更不开心了。不过如今王家沙的生意依然好的不得了,尤其是逢年过节,队伍都一路排到吴江路上。

奉贤路282号

绿杨邨

舌尖上的老字号

以前的南京西路石门路是有天桥的,这个丁字路口是出了名的美食金三角,无论从天桥的哪端楼梯走下去,都有一家好名声的餐饮店诱惑着你。北面是红甜心(已经拆除),西面是王家沙,东面就是绿杨邨了。“绿杨城郭是扬州。”这是清初诗人王士祯(号渔洋山人)的名句。创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绿杨邨酒家店名由此而得。

和前面提到的王家沙相比,绿杨邨是个可以坐下来,点点淮扬名菜的地方。豆沙锅饼、大煮干丝和水晶肴肉被称为“绿杨邨老三篇”,几十年来得到了上海时髦外婆和时尚MM的钟爱。

有人把豆沙锅饼换成了枣泥锅饼,有人不喜欢水晶肴肉,但大煮干丝大家都是买帐的。扬州师傅的刀工无可挑剔,每根豆腐干丝的直径都不超过一毫米。其它名菜有脆鲜干丝、五柳鱼丝、绿杨酥鸡、千层油糕等,还有用名贵中药材烹制的食疗和鹿宴。

舌尖上的老字号

不过别说,现在绿杨邨的素菜包还是要排队才能买得到的,旁边的蟹粉包子却是冷冷清清的没人理。包子皮口感精细,带点微甜,蔬菜馅切的很碎,一点不油,颜色也碧绿生青的很好看。现在江宁路口那家绿杨邨依旧是日日排队,去的晚了,货柜里的货色就少的可怜了。

福州路556号

老正兴

说起福州路上那家“老正兴”,也许上海无人不晓。老正兴号称“饭店之王”,王者领头也,称其为“王”不是因为它办的早,而是因为挂老正兴招牌的菜馆众多。解放以前,光上海就有120多家。

舌尖上的老字号

现在依然开张的、在全国资格最老的,应属当年排行第三创建于1908年、原开在大陆商场内(即东海大楼,现南京路353广场)、1934年迁至山东路、后再乔迁至福州路的“老正兴”,这家才是现存的“真正老正兴”,而标榜“真正老正兴”的那家店,已毁于历史长河的一场火灾之中。

舌尖上的老字号

老正兴最有名的两道菜几乎是每桌必点的。油爆虾是河虾做的,壳薄肉嫩。草头圈子用的是大肠最肥厚的一段,一层一层的,嚼起来十分有韧劲。不喜欢内脏的可以吃草头,完全没有异味,反倒清香爽口。“肉食动物”可以来一份本帮酱方,大块的红烧肉入口甜津津,软绵绵。

>>点击《“老正兴”往事》查阅更多

九江路555号

王宝和

舌尖上的老字号

说到阳澄湖,就是大闸蟹,说到蟹宴,就是王宝和了。但王宝和却是卖黄酒起家的。

据上海县续志记载,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浙江绍兴人王宝和在当时的上海小东门外的里咸瓜街开设了一爿作坊,以销售绍兴酒为主,这可是上海滩最早经营酒的店铺。咸丰二年(1852年),这家老店迁至盆汤弄(今南京东路、山西南路)一带,到了1936年才搬到现在的地方。到如今,老店已经升级成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四星级酒店。

舌尖上的老字号

老上海都知道,王宝和大酒店里一年四季都有特色蟹菜供应。王宝和好比上海的蟹名片,要是有游客组团要在市内吃大闸蟹,任何一个司机都会把他们带到这里。日本前首相小泉曾经在“蝶恋花”宴会厅品尝过蟹宴。其它八间小宴会厅全部以西江月、浣纱溪、满江红等中国古典词牌命名,还真有点国宴的派头。

舌尖上的老字号

去王宝和吃大闸蟹好比上了一堂课。“蟹八件”是王宝和提供的整套吃蟹工具,不过大多数吃客都自说自话地将其浓缩为“蟹二件”。现在能把蟹肉拆完后重组回一只完整螃蟹的高手估计已经绝迹了吧。记得小辰光,爹爹姆妈会手把手地教小孩如何一步一步对付整只蟹,哪些是营养精华,哪些是不能吃的脏东西。味道似乎没怎么变,但服务员换盘子的速度却不如以前了。

广西北路288号10楼

洪长兴

虽说是冬天最适合吃火锅,但现在一年四季人们对于吃火锅的热情都蛮高涨的。上海人吃火锅,对羊肉还有蛮多的讲究,第一标准就是要吃“热气羊肉”,当场切,没有冷藏,吃的就是肉头的新鲜。吃顿涮羊肉,在老上海眼里,第一首选的店就是百年老店洪长兴。

舌尖上的老字号

洪长兴属于清真羊肉馆,业主马赐立擅长烹调羊肉,1914年随其侄马连良来沪,见上海各地风味的菜馆都有,独缺北京涮羊肉的吃处,便在新城隍庙旁边(今延安中路、连云路口)开设了洪长兴羊肉馆。

舌尖上的老字号

当年,洪长兴老店的一大特色,就是吃“大锅饭”——几个素不相识的客人围在一口大火锅边涮羊肉。当然,锅内是分隔了好几个区域。大家各涮各的,相安无事。

舌尖上的老字号

此外,店内始终使用京式紫铜火锅,燃烧生炭,锅汤常保持沸腾,使羊肉涮后鲜嫩可口。而由于洪长兴的闻名,云南南路一带也获益不少,至今依然有“到云南路吃热气羊肉”的说法。

洪长兴里的服务员阿姨出了名的好,自己带酒水进去她们看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们还会透露点菜“攻略”,说这里羊肉多吃点,其他东西稍微来点就可以了。

>>点击《上海人吃羊肉》查阅更多

旧校场路99号

松月楼

老城隍庙的松月楼有个蛮嗲的全名——春风松月楼,有点春风得意的味道,又有点风花雪月的情调在里面,不过你可不要想豁边了,那里可是的的刮刮的素菜馆。

舌尖上的老字号

上海人逛老城隍庙是属于特殊活动,从骑在爹爹脖子上到牵在姆妈手里,再到如今拖着自己小孩闲晃,那里的拥挤和排队倒是从来没变过。

松月楼是属于外侧的餐馆,排起队来相对宽敞点。大家伸长脖子等着的首推海棠糕。男女老少都咽着口水看着老阿姨娴熟的手法,等到放冬瓜糖这一步大家都开始在心里数数了,看这一锅是否轮得到自己。

碰到一口气买8个的主,大家就又像泄了气的皮球,把口水往回咽。当然也有幸运的时候,那就是排在前面的那个人说这锅数目我不够,让你先买。这样的人,就是拎得清爽、不斤斤计较的。当然,也有朋友对海棠糕十分不屑,说太甜,口感也粗糙。

舌尖上的老字号

海棠糕

隔壁的窗口是卖素菜包的,冷清多了。虽然松月楼的素菜包也是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产品了,但青菜和香干都切的很大段,菜色泛黄,皮也粗糙,和功德林、绿杨邨的不能比。

福州路343号等多家分店

杏花楼

舌尖上的老字号

杏花楼原为始创于1851年的“探花楼”。探花楼由于生意兴隆,当时的店老板招股集资将原址翻建成七开间门面四层楼钢筋水泥的大酒楼。翻建后酒楼生意火爆,名气却不大,当时店经理的好友,一位在中学任教的苏宝华先生就向该店老板建议,以唐代诗人杜牧“杏花村”诗句为由,取名“杏花楼”。老板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将店名改为杏花楼。

“杏花楼”店招牌是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特意为该店书写。这是朱汝珍留存为数不多的墨迹中的一块,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书写店招。长二米高八十厘米的红木匾招牌历经近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

舌尖上的老字号

对上海小宁来讲,杏花楼最出名的就是他们家的月饼了,传统的豆沙、莲芸、椰蓉、五仁已成为难以撼动的“四大金刚”。

舌尖上的老字号

杏花楼月饼纸盒包装

杏花楼的粤菜也很有名气,耗油牛肉、葱油鸡、咕咾肉、西施虾仁、金钱鸡、烟鲳鱼等,老一辈逢年过节总要备上一点的。

舌尖上的老字号

还有近年来的网红青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