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策神历史 2020-08-22

在建国七十周年的阅兵式上,我们看到了国家先进的军事武器,以及精神面貌极其威武雄壮的军队。不禁为祖国的强大喜极而泣,同时也感慨这个国家曾经因为落后与懦弱,所遭受的无与伦比的苦难。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八里桥之战

这个时侯,我忽然想到了一百多年前,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场战争--八里桥之战。是一个中国在没有先进武器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阻挡外国侵略者,结果换来的是全体将士牺牲以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样一个让所有中国人痛苦的回忆。

下面我们就好好的回顾一下,那场战争究竟为何会如此的惨败,这其中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八里桥战争的前因后果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的一批有志之士就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国家政策。但是清朝在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又开始回去做自己的天朝上国的梦。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南京条约签署现场

在当时的朝廷中,也有明白人,朝廷中也有不少人曾经向道光皇帝提出朝廷可以向洋人购买洋船,洋炮,甚至可以花钱雇佣洋人的工匠,让本国的工匠随之一起建造,掌握洋人的工匠技艺。

然而,“节俭”‘的道光皇帝觉得这样的花销太大,实属“败家”的行为,于是下令:

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船炮。”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军至通州,兵锋直指北京。在张家湾被攻占后,北京的咸丰皇帝如临大敌,惊恐无比,立马宣布在八里桥的清军务必在八里桥打败英法联军,守住通往北京的要道,否则北京不保。

清军的战前动员

僧格林沁(蒙古族)率领有一万七千多人,其中的一万人都是从蒙古调过来的骑兵。

副都统胜宝(满族)率领的有六千人,五千是火器兵,一千是骑兵。

瑞麟(满族)率领一万人,大部分是绿营汉兵和民团。直隶提督率绿营兵四千人驻守通州。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僧格林沁

从这样的配置中就可以看出,虽然总兵力达到了三万四千人,表面上由僧格林沁统领,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指挥,又相互互不节制,这样就造就了清军各自为战的局面。

于是,在1860年,八月初六的夜里,出现了非常诡异的一幕。

驻守在通州城里的胜宝与瑞林放弃了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将两万七千人分布在八里河前线的右翼和中翼。

一个奇怪的阵型出现了,中翼几千人,左翼一万多人。在十多里的防线上,把几万人布防的异常畸形。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但是也就是在今晚,虽然说月光不是很大,依据记载,八月初六的夜晚天上有着一轮残月。

僧格林沁对这块的地形非常熟悉,如果借着月色,乘着英法联军不熟悉地形,又是黑夜无法发挥枪炮的优势(逼近当年志愿军将士就是趁着夜晚,美军的空军无法实施轰炸,而抢夺白天被敌人攻下的阵地)依仗骑兵的超强机动冲击力,还可以浑水摸鱼,打个措手不及。

但是僧格林沁完全不清楚这支英法联军装备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他觉得,就算是英法联军有枪,就六千人,枪炮换弹也要时间,蒙古的铁骑完全有时间冲散联军,打个措手不及。

突击,最后的蒙古铁骑

八里桥战役一开始,僧格林沁就指挥蒙古铁骑冲向英法联军。清军的阵营在北路,逞一字型摆开。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八里桥之战中的蒙古骑兵

东路是法军雅曼部,南路是法军科利诺部,西路是英军。在骑兵的战法中,一般是选择一点,进行重点的突破,最后在分割包抄。但是在此次的战役中,清军的蒙古骑兵却采取了一种很奇怪的打法。

先是蒙古骑兵冲向东路的雅曼部法军,忽然看到南路的法军要和西路的英军回合的时侯,这支骑兵忽然放弃了攻打东路法军,转而攻击南路的法军。

眼见南路的法军要遭受到清军骑兵的攻击,西路的英军也火速过来支援,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清军忽然又放弃了南路法军,北上又去攻击西路的英军。

这种奇怪的战法,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人怀疑所谓的名将僧格林沁只是徒有虚名。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东路的法军见到清军攻打西路的英军,就向右用火炮轰击,清军看到自己的身后东路法军用炮轰击,又掉头冲向东路的法军炮军阵地。

就这样,一万多蒙古骑兵,在一个类似于倒三角的阵型中来回反复冲杀,结果哪路联军都没有解决掉,清军的蒙古骑兵却阵亡三千多人,一万多骑兵受伤,英法联军只阵亡十二人。

八里桥战争中武器的落后是致命的吗?

在很多的后世,关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原因,基本上都归结为器不如人。

关于这点,其实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枪我就不说了,咱就说说号称战争之神的火炮。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在英法联军攻打清军的时侯,已经装备了后装线膛炮,这种火炮是从后装炮弹,射程可达四公里,炮弹打出去,有效的击杀范围可达30到50米。

特别是英法联军所使用的散弹,内装黑色炸炸药和小钢珠,清军很多战死的骑兵,都是被这种小钢珠射中而死亡的。

再看看我们的清军,此战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还是明朝时期的火炮技术。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八里桥之战中的清军

这种技术落后主要分为两点:

第一点,是火炮重量太重。看过古代火炮遗迹的人对中国古代火炮应该有印象,就是那时候的火炮特别重,而且口径小。因为在清朝时期,建造火炮需要泥模浇筑,在浇筑的时侯,会出现大量的气泡。

在发射的时侯,往往会因为这些气泡导致炮管炸膛,为了避免炮管在作战的时侯炸膛,就会把炮管铸造的很厚,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出现了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巨炮。依照这样的计算,如果要制造出射程在一公里的火炮,就需要铸造约4000斤的大炮。这样的炮,不但调整起来非常吃力。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第二点,这种炮的射程和频率也比英法联军的炮要短的多,慢的多。在八里桥的战争中,清军那些几千斤的火炮,几乎要每隔五分钟左右才能发射一颗实心弹,且射程基本上都在一公里左右,远远不如英法联军所装备的阿姆斯特朗大炮。

清朝的炮队在这个作战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而其阵亡的联军士兵十二人,几乎都是中箭而亡。

僧格林沁看到眼前的一幕,眼巴巴的望着自己引以为豪的蒙古铁骑,摧枯拉朽般的被联军的火炮轰的灰飞烟灭。这位自信的蒙古王爷在开战的前夕,还信誓旦旦的对咸丰皇帝说到“奴才等唯有与之以死相拼。”但仅仅只过了一天,就被联军的大炮吓得“于酣战之际,自乘骡车,撤退而逃”一口气跑进北京,让守城的士兵将城门关闭。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城门是关闭了,但是能阻止强盗的掠夺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接下来发生了让所有中国人百年心痛的火烧圆明园,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好东西,就这样被英法联军抢夺到海外。

只留下断垣残壁,在潇潇的风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堂堂的中国,就真的打不过区区一万不到的联军?

虽然英法联军在武器装备上的确要比清军先进很多,但是毕竟是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来。来到中国,也只是带着一万人的军队,后勤补给和运输,都是很大的困难。

联军的统帅蒙托邦,就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远征中国纪行》中记载,在他们进军的路上就经常被物资的运输弄得焦头烂额,只能大量雇佣沿路农民的牛马和中国商船。

所以其实当时的清朝政府能把握住以下两点,至少不会造成圆明园这样的历史巨大损失。

第一点:

如果当时,清军袭击英法联军的后勤部队,并下令禁止沿途的民众商贾不允许和联军做生意,否则抓到以奸细罪处理。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圆明园残骸

这样的话,英法联军也不会获得足够的物资在八里桥和清军作战。

而且当时大量人员都已经上岸,停靠在大沽海面上英法联军的军舰,只有一百多士兵留守。清朝的政府如果派出水师,火烧或者俘获这支存储有大量火器的联合舰队。那么那只在八里桥的英法联军就完全是孤军深入,被消灭,也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点:

在八里桥战役中,其实后勤问题也是联军的最大问题。在清军骑兵的冲击中,联军武器弹药基本上也是消耗了大半,要等到后勤补给,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消耗了大量联军武器之后,如果能坚持继续以死相拼,那么这支联军必定覆没。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就在八里桥战败的当天,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北京,很多大臣认为,这样洋人也就六千左右,我堂堂大清,兵士百万,请求朝廷先派绿营兵阻挡,在调集蒙古铁骑,一定可以将这股蛮夷剿灭。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清朝似乎就完全放弃了战斗,甚至放弃了北京,咸丰皇帝逃出了北京,就这样,把北京留给了英法侵略军。

留给我们的启示

这场战役,几万的清军,对阵只有几千的英法联军,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只换来了敌军十二人的死亡。面对这样看似庞大的国家,西方殖民者也彻底清楚了他的懦弱与无能。

策神解密:蒙古铁骑最后的余辉,八里桥之惨败纪实录

再回想一下,解放之后的战争抗美援朝我们的后勤和武器弹药,完全没有办法和当时的世界老大美国相抗衡。但是,我们的志愿军却依然凭借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打败了世界最强国家。

所以正是一种自强不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决定了中国过去和现在如此不同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