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残障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给家长的支持手册8

 含德厚比赤子 2019-10-05

  大家好,很抱歉这么久才回来,上期谈到了“改变从家庭开始”,改变的历程:走向平常心。上期列举了很多悲惨的例子,虽然确实能够激起很多残障孩子家长的不同的强烈反应,可能还有不少共鸣,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在面对突然的变故沉积下来之后,通常都过度到忍辱负重、无可退缩、坚强地面对孩子残障的硬挺状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和残障相关的忍辱负重的坚强?它日积月累地给家长、残障孩子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作用?

  要明白这种坚强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应当思考这种忍辱负重似的坚强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趋向于逆着打击的坚强,可能往往是我们对内心对残障不愿接受的脆弱的回避,是我们在和自身对残障的负面认识和面对外界的偏见和歧视的打压较劲,说明我们极力想抗拒残障这个“灾难”和外界的压力前,已经败给了我们不能接受残障和错误地看待残障的态度。因而,忍辱负重似的坚强成了对家长自己、孩子和家庭无声的蚕食、消耗和瓦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坚强是一种无奈和缺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少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胜似“八年抗战”那般艰苦卓绝的陪孩子康复训练,在社会歧视的夹缝中,默默承担难以背负的经济压力,常常为无效的“医疗”买单,拖到筋疲力尽,但执意不肯罢休;

  忽略自己的需求和常态生活,把自己的工作、事业和生活,包括夫妻关系等让位于残障孩子,并且认为别无选择,孩子可怜,需要自己的牺牲;

  有些严重和多重残障孩子的父母,令他们更为恐惧的是自己死亡以后,自己的孩子再无依托,寄希望于死在孩子后面,或者判决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我一定要在临死之前,将孩子一起带走,以免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受罪。”

  在针对其他没有残障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或者让他们承担不必要的心里负担,把正常的担当看做额外的牺牲,或者断绝继续要孩子的打算,认为这样就避免了不公平地转嫁残障的痛苦给其他孩子;

  认为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等等。

  我们还有一种健康、有益的选择——进入平常心

  平常心源自于对包括残障在内的不同事物的坦然平常态度。从很多方面来说,对待残障的态度和我们对残障的认识有关,也是我们对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在残障方面的折射,很有可能是放大或极端化。我们对待残障采取的态度,很难和我们对人对事的一般态度截然区分开来。我们在面对一个来到我们家庭中的残障成员的时候,仔细思考我们是审视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平常心来生活,还是自己的原有负面的心态在家庭和残障孩子的生活中延续、放大甚至恶性膨胀。调整我们对残障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调整综合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挑战,可以成为机遇。

  还有,正如前面所述,家长如何看待残障决定着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将影响孩子整个生涯发展的过程。在陪伴孩子成长,实现孩子权利的过程中,身为父母,除了承担日常的教养责任外,还应该主动的了解和思考残障本身,及其所面临挑战的根源。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残障并非悲剧,创造和改变环境比“修复”更能决定未来的发展,才能从挫折感中走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孩子是否残障,家庭特别是家长对于一个孩子最终个性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平常心带动的是孩子对自己的平常心。有无数的案例已经表明,如果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残障,能够以平常心来面对和思考生活中的挑战,意味着将有机会找到最佳的方法和途径解决这些难题,并传递给孩子一个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主动性。

  平常的心态会带来对孩子、家长和家庭的理性的选择和行动。如果我们希望社会不要对我们的残障孩子持负面的态度,如果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给我们的孩子常态和融合的环境,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对残障的平常心做起。

  果爸有说: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抛开我们的孩子以外,我们的生活真的就是理想中的吗?又或者,我们身边那些没有残障孩子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就是理想化的吗?到底是一个残障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幸多,还是生活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不幸多呢?这就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邻家有个聪明的孩子和老同学中有个大款或高官哪个给你的打击更大一些?态度决定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