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吃饭大汗,一生白干”,老祖宗留下的大智慧,果然句句在理

 张敏一一怡心人 2019-10-05

不知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特别容易出汗,随便热一点,或者运动一下,这群人就汗如雨下,跟脑门就跟开了闸的三峡大坝一样,汗水唰唰往下淌。而有些人却极难出汗,不管热成一个什么样子,你都能看到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身上出汗很少,只是星星点点。

而且,并不是根据身材来得,爱出汗,不管是胖子还是瘦子,都爱出。当然,这和每个人的体质和遗传因素相关,只要不是得了多汗症,汗多点和少点其实问题都不大,只是每个人汗腺发不发达罢了。不过,对于出汗,古人却有话要说。

中国五千年文化,留下无数俗语,其中有一句叫做“吃饭大汗,一生白干”。为什么古人要这么说呢?难道是什么生活经验,或者说有什么科学原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众所周知,排汗是人类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出汗才是有毛病。中医里有个理论,叫“汗者,精气也”,意思是汗和血一样宝贵,古人认为,干活之所以干着干着没了力气,就是因为力气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了体外。

所以,从古至今一直有血汗血汗的说法。这样也能理解为什么“吃饭流汗,一天白干”了。人之所以吃饭,就是为了补充一天劳作消耗的能量,如果连吃饭都出汗,岂不是补了白补?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隐含寓意,只是单纯表达了古人对出汗这件事的看法。不过,从中还是可以解读出古人对健康身体的重视。

因此,“吃饭流汗,一天白干”后面还有半句,叫“头梳千遍,病少一半”。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勤梳头,很多疾病有可以有效预防。同样是表达了古人对健康的重视。

相信读者一定听过这句“头梳千遍,病少一半”尤其是老一辈的奶奶们,经常把这话挂在嘴边。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按中医的理论来说,头部有很多穴位,经常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全身的经络,对养生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不过,梳头也讲究方法,要按一个方向梳,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梳就怎么梳。要是不按穴位的分布方向来梳,事倍功半算小,有时还会起到反方向的效果。

此外,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一直秉承着“头梳千遍”的习俗,每次晚上临睡时,都会让妻子给自己梳一百遍头。因此,苏轼最后活到了64岁,而北宋的国民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即使是皇帝的平均年龄,也只有50岁不到,苏东坡可以说的上是非常长寿了。

看来,古人留下的俗语里不乏养生之道啊,这些俗语值得现代人好好研究,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沉淀的,不管客不客观,至少是长期经验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