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还需要学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吗

 fsj杂货铺 2019-10-05

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谢立新

【摘要】四类数量关系、十一种运算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解决问题的依据,发展思维的工具。在过去的教学中,这个内容被僵化,变成了死板的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的教学,需要转变思路,把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变成数量关系和运算意义的教学,并且要建立准确,学习清楚。

【关键词】应用题 数量关系 问题解决

前不久,在通州区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张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学生还需要学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还需要学习这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吗?学或者不学的理由各是什么呢?

一、应清楚什么是四类十一种应用题

在原来的教学中,尤其是应用题教学时代,把整数应用题划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两大类,又把一般应用题分为一步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再把一步应用题细分成四类十一种应用题。这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又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计算方法分成加、减、乘、除四类,加法又包括求和、求大数两种;减法包括求剩余、求小数、求差三种;乘法包括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几倍数两种;除法包括平均分、包含除、求一倍数和求倍数四种。另一种是按照数量间的关系,分成“总分关系(总量和部分量)”“大小关系(大数、小数和差)”“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和总量)”“倍数关系(一倍数、倍数和几倍数)”四类。具体看下表:

二、不需要学的理由

第一,应用题教学过于重视题型训练,而忽略了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的培养。第二,应用题教学,脱离实际,很多题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件,而是为了解题编出来的。第三,在题型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培养的学生过于刻板,只会解答标准格式的题目,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造就了一批只会考试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人才。所以,我们的课标和教材以及一些专家们,在这方面都有所引导,要求我们数学教师重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应该改变原来应用题教学思路。

如:人教版教材减少了原来的应用题教学单元(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去掉了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放到了计算单元。这样,更有利于计算意义和应用的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再如:多种版本的教材,都去除了一些典型应用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倍比应用题等,行程应用题也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最简单的相遇问题。把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内容,放到了数学广角或数学百花园中,作为选学内容或拓展内容,目标也不是为了学习这些题型,而是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学习一些策略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从以上一些变化可以看出,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确实减轻了学生的一些负担,不用记背这些题型。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甩掉了题型这个枷锁,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方法的探究和策略的学习。

三、需要学的理由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四类十一种应用题,其实是四类数量关系,十一个运算意义。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一,新课标对数学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那就说明我们进行数学教学,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数量关系。而这四种数量关系,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所以一定要学习的。史宁中教授在《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一书中指出:“模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史宁中教授这里说的总量模型,其实就是我们前边说的第一种数量关系“部分、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而路程模型,就是我们说的“每份数、份数和总量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说的另外两种数量关系,是可以根据这两种基本数量关系推导出来的,“大数、小数和差的关系”,可以依据“部分、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推出,倍数关系可以依据“每份数、份数和总量的关系”推出。所以,史宁中教授没有把这两种数量关系作为基本模型,但是,这两和数量关系依然很重要,一定要学习,并且要学好。

第二,这十一种运算的意义,是我们以后学习计算的算理,我们要学习很多新的运算,都是以这些意义为依据的,所以一定要学好。马新兰老师曾经整理过小学数学中的概念,以和为根本,以“和—倍—分数—比”为主线,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这里面的“和”“倍”就是十一种意义中的两个。并且,这四类十一种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后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依据,没有这十一种意义,学生没法列式,理解不清楚这四种数量关系,学生就不会分析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问题。所以,学习这四类十一种运算的意义是必需的。

第三,这四类数量关系,还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学生通过数和数量,可以感悟数的大小、多少;根据数量关系,可以感受数量间的联系,并且可以依据数量关系,计算出新的数量,使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如果我们没有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这些数量关系,学生很难进行问题解决。张丹老师曾经讲过他儿子的故事,那时候张丹老师的儿子刚上一年级,还没有学习“大数、小数和差的数量关系”。有一天,张丹老师问儿子:“妈妈有3个苹果,你比妈妈多2个,你有几个?”孩子想了想说:“5个。”张丹老师接着问:“可以怎样列式?”孩子想了想,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张丹老师问:“可以用2+3吗?”孩子又想了想说:“不可以,这不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才可以用加法。”……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老师身上都发生过,听了张丹老师和儿子的故事后,一些老师禁不住也回家问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结果都发生了同样的故事。在六年级,同级别的故事也发生过,在学习一个数乘分数前,老师做了一个前测,其中一道题是:“一条路长400米,修了全长的,修了多少米?”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列式:400×。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建立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前,是不会用这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原因是,他们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思维,他是不会进行这样的思考的。

四、应该学,且应学好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进行刻板的应用题类型的教学,但四类数量关系十一种运算的意义,还是应该教学的,并且要帮助学生建构清楚,且能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我认为,学生学习这十一种运算的意义应该学全。一些教师模糊了一些运算意义的建立,如把“每份数、份数和总量之间的关系”中的计算每份数(习惯称平均分)和计算份数(习惯称包含除),模糊成一个运算意义,都叫作平均分,这是不准确的。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会造成很多困难。如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我们要用到平均分,而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时,要用到包含除,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再有,有的版本教材删除了“求一倍数”的例题,淡化了这一运算意义的建立,这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有编者认为,学生学习了方程以后,自然会用方程来解决这类问题,其实,这里讨论的不是学生能否解答这类问题,而是学生因此少了一种数量关系,也就少了一种思维,对学生学习数学还是很有影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