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乐“伏羲台原为战国野台”说辨伪

 qingse1976 2019-10-05

                             新乐“伏羲台原为战国野台”说辨伪

在新乐市北面两公里,有一座著名的伏羲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近年被作为“羲皇故里”,不断神话的一座建筑群。

但是,对于这座建筑的地名的演变,存在诸多的争议,不得不认真考证。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伏羲台是不是赵武灵王的“野台”。

在新乐的很多史志和宣传材料中,都说伏羲台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野台”。甚至在伏羲台的东北角,刻立了一通“野台”碑刻,以宣示这里就是战国的“野台”。

唐朝李世民的四儿子李泰编写的《括地志》确实记载:“野台,一名义台,在定州新乐县西南六十三里”。新乐人一直以此来说明这个野台就是伏羲台。

查一下《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七年(公元前309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窥齐、中山之境。”

辞源》也说:“义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乐县西南部,战国时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

《史记》记载的野台真的就是伏羲台吗?《辞海》的诠释是否就是权威的定论呢?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摄制的《伏羲台之谜》上集,采访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的秘书长宫长为。这位学者根据战国时期赵国进攻中山国的进程,坚定地指出:“赵武灵王创建的野台,不应该在中山国境内,而应该在他的都城邯郸附近。”甚至他认为,“野台可能就是邯郸丛台,野台应该是丛台的别称。”

我认为:这位学者对“野台就是伏羲台”的质疑,理由非常的充分。

从公元前309年战国时期赵国、中山国、齐国的地图来看。

当时,赵武灵王经历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国力大增,准备进攻中山国,但他担心与中山国亲近的齐国,会出兵干预,因此,在赵国与中山国、齐国边境 “九门” 城以北,建造野台。他登上野台,以观望中山和齐国的动静。

新乐人一直称此“九门”,就是藁城市九门城遗址,野台,就是伏羲台。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是对文献的曲解。

首先,伏羲台所在的新乐之地,在公元309年,正处于中山国心腹地带。赵武灵王如果在这里创建一座瞭望台,必须先攻占中山国南部的鄗邑(今柏乡县固城店)、封龙(今元氏县)、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东垣(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扶柳(今冀州扶柳村)等城垣,才能到达这里。而这些城邑按照《史记·赵世家》的准确年代的记载,都是在四年以后(公元前305年)才陆续攻占的。所以,赵武灵王当时在九门以北创建的野台不可能在这里。而藁城市的九门城,战国时期名“北九门”。战国时期出土过“北九门”三孔布钱币。赵武灵王之九门,非藁城之九门。

所以,宫长为教授肯定地说,“赵武灵王的野台,不在新乐”。这是对的。

但是,由于他缺少对河北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了解的文献记载不多。所以他说“野台是丛台的别称”,难以令人折服,值得商榷。

因为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中说得很清楚。赵武灵王十七年出九门,为野台,在“堂阳县之九门”以北。就是新河县九门村北面。那里不仅有一个九门城遗址,而且确实还有一个台子遗址,出土过不少战国文物。那里正好处在公元前309年赵国、齐国、中山国的边境。赵武灵王可以在自己领土的边界建“野台”,东望齐国调兵情况,北望中山国,瞭望他们的动静。

因此,赵武灵王建造的野台在新河县九门以北,而与新乐毫无关系,与伏羲台一点都不沾边。

新乐“伏羲台原为战国野台”说辨伪

那么,这伏羲台最早见于史籍,是在什么时代呢?

应该是《晋书·慕容德传》,当时称为“义台坞”。

《晋书·慕容德传》记载,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下,进攻后燕。后燕慕容德的侄子慕容麟率军与拓跋珪战于义台坞。结果被北魏打得大败而逃。跑到邺城劝说叔叔继续南逃。

这个慕容麟的“滑铁卢”------义台坞,就是伏羲台的前身,魏晋时期一个军事坞堡建筑。

《魏书·地形志》中山郡的记载,印证了义台坞的位置。出身晋州下曲阳的史学家魏收说:“新市县(就是现在的新乐市)有义台城、新市城。”因为繁体字“義”与伏羲的“羲”很接近。所以,有的版本《魏书》也作“羲台”。

不知道什么时代,什么贤哲,发现义台与羲台很相近,就说这是伏羲台了。

明万历年间的《新乐县志》记载:“羲台,在县西南十五里,碑字剥落,不可睹视,有城见《魏书》,今城废,遗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东西阔十五丈有余,南北长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庙。”

唐朝初期,新乐出了一位画家叫郎余令,官至著作佐郎。善于画山水、古贤,尤其是画自古帝王图,“时称精妙”。

大概就是从这个才子开始,把义台说成伏羲台,而且他为新乐敬题“羲皇圣里”。这千古义台坞,就成了伏羲台。

于是,从唐代以后,就在义台上创建了伏羲庙、十王殿。可能里面供奉新乐才子郎余令画的十位帝王画像,其中最早的一位就是伏羲氏。

此后,围绕十王殿周边,不断增加建筑。创建了“六佐殿”、女娲殿等。成就了一处祭祀伏羲人祖的建筑群。这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审视伏羲台名称的演变的历史。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最基本的证据之一。我们追溯伏羲台的历史,不能不关注历史文献记载的这座建筑物的名称的演变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