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你与世界的相处模式

 三成家庭教育 2019-10-05

温尼科特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的理论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尤其是人生早期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儿童早期的关系对其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有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对温尼科特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段关系,看看早期关系是如何影响了这位客体关系大师的人生。

温尼科特毕生都在探讨母婴关系,他说:“孩子跟父母、其他小朋友,以及最终跟这个社会建立人际关系的唯一真正的基础,就是最初的这份成功的母婴关系。”他为什么如此重视与母亲的关系?他后来发展出来的那些理论是否和他自己生命初期的母婴关系有关?也许我们能从他人生中的第一段重要关系——母子关系——中找到答案。

温尼科特的母亲婚前是英国国教徒,从她的性格与日常表现中,可以推断出她的养育环境是严格、禁欲式的,这可能是导致温尼科特后来人生悲剧的根源。在禁欲环境中长大的母亲对自身的任何欲望都感到羞耻,在她给温尼科特喂奶的时候,因为孩子吸吮乳房的动作过于热情急切,使她产生了兴奋感,这让她无法忍受,不得不早早给温尼科特断奶。据知情人士称,因为不愿面对儿子的男性性别特征,母亲曾把小温尼科特的生殖器包起来,在心理上把他视为一个女孩子,这导致温尼科特的性格中有一些女性化的因素。

从表面上看,温尼科特的童年是很幸福温暖的。母亲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正是这种安全感,让他后来发展出“独处的能力”这一概念,认为婴儿在对母亲有了信心后,才会安心地独处并有兴趣探索周围的环境。温尼科特后来说,自己小时候得到的“母爱”太多了,周围爱他呵护他的女性包括母亲、两个姐姐、一个姨母及一个女家庭教师。过于女性化的养育环境对温尼科特有什么影响呢?据说温尼科特9岁的时候,他看着镜子对自己说“我太乖了”,于是故意去干一些坏事。在之后的人生中,顺从与叛逆在温尼科特身上一直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并存着,从他与导师克莱茵的关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模式。

第二段值得一说的是他和父亲的关系。温尼科特很少提及父亲,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很多情况下是缺席的;在他的理论中,父亲角色更是一片空白,这也是他的理论一直被人攻击的点。但父亲的影响远比温尼科特愿意承认的更大。温尼科特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曾任普利茅斯的市长,后来获得了爵位。温尼科特幼年时曾与父亲讨论圣经,父亲鼓励他自己去思考,自己决定自己的信仰。不得不说,温尼科特后来之所以成为一个能够坚持自身想法、不盲从权威的人,父亲功不可没。12岁的时候,因为温尼科特说了一句脏话,父亲坚持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将他从过于女性化的环境中拉了出来。在寄宿学校里,温尼科特度过了充实的青春时光。他参加各种球队,参与公开辩论,在音乐会上演奏,写短篇小说,过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温尼科特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淡漠,他拒绝子承父业,父亲只能把生意交给侄子;当他决定要成为一名医生时,他让一位朋友去告诉父亲自己的这个决定;他不愿让父亲操心自己的婚姻状况,在父亲去世后才与第一任妻子离婚;据说他曾因金钱与父亲争执,父亲去世后,他宣布除了自己现有名下的财产,不接受其他任何遗产。

说到父亲,就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对于温尼科特来说,弗洛伊德和父亲是相似的,虽然没怎么在生活中出现,却具有关键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温尼科特的学术理论上。两人并没有多少交集,不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曾说,在她与父亲逃到英国后,温尼科特是英国精神分析学界第一个上门探望的人。弗洛伊德很快过世,无法在学术上给予温尼科特更多指点,但从温尼科特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到,他是以弗洛伊德的儿子自居的,类似于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的地位。

第三段,就是他是与第一任妻子艾丽斯的关系。艾丽斯比温尼科特大四岁,两人相识于剑桥,于1923年结婚。艾丽斯的养育环境与温尼科特的母亲有类似之处,她的父亲是那种认为“人只有在生小孩时才需要性”的人。艾丽斯与温尼科特的婚姻维系了25年,这是一段完全没有性生活的婚姻,显然与她小时候的养育环境脱不开干系。据说艾丽斯的头部受过伤,所以她很容易睡着,温尼科特的一位朋友说,艾丽斯有一次开着车的时候就睡着了,把同车的人吓得魂飞魄散。她喜欢艺术,与温尼科特在音乐上有一些共同语言,但她的精神确实有问题,例如沉迷于和虚构的爱人通过鹦鹉沟通。她不爱干净,生活上需要温尼科特照料,对丈夫漠不关心,不理解他的工作,对温尼科特来说,这段关系显然更多的是痛苦和负担,但奇怪的是居然维持了25年之久。如果不是温尼科特后来多次心脏病发作,旁人也劝他说,如果再和艾丽斯一起生活会死掉,温尼科特说不定还会将这段婚姻维系下去。联想到温尼科特对抑郁母亲的态度,是否可以把他对精神病妻子的包容和责任感视为一种移情呢?1948年,温尼科特的父亲去世,温尼科特两次发作冠状动脉栓塞,不得不考虑结束与艾丽斯的婚姻。两人最终于1949年分居,余生再未相见,但温尼科特一直在经济上支持她。

第四段重要的关系是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两人相识于1941年,正是战火纷飞的年头,当时温尼科特与克莱尔都在负责牛津郡的儿童疏散工作,克莱尔是护工,温尼科特则是负责指导工作的医师。护工负责人认为温尼科特“很难搞”,让克莱尔去整顿一下,两人开始在工作上展开合作,并逐渐惺惺相惜,最终于1944年开始婚外情。克莱尔与艾丽斯不同,她理解温尼科特的工作,能在事业与精神层面提供他需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她治愈了温尼科特的性无能,让他变成了真正的男人。与克莱尔的关系让温尼科特从内到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多篇重要论文就是发表在这一时期,多个重要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他有了更多的勇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抨击自己不认同的理论及人物。虽然温尼科特在1949年就与艾丽斯分手,但他并没有立刻迎娶克莱尔,两人直到1952年才结婚。克莱尔一直伴随着温尼科特,直到他的最后一刻。

 第五段无法回避的关系,是和克莱茵之间的恩怨纠葛。克莱茵是温尼科特的导师,在精神分析学界被视为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如果说弗洛伊德相当于温尼科特学术上的父亲,那克莱茵就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按照精神分析界的惯例,要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分析师自己必须接受长程分析。温尼科特一开始想让克莱茵来分析自己,但当时克莱茵正为自己的儿子头疼,她觉得儿子有心理问题,需要精神分析治疗,而温尼科特正是合适的分析师,如果答应做温尼科特的分析师,自己的儿子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治疗机会。于是克莱茵将温尼科特介绍给了另一位分析师,这让温尼科特一直耿耿于怀。从1935年开始,克莱茵成为温尼科特的督导。两个人始终维持着多重关系,这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学术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莱茵前期一直把温尼科特视为自己的追随者,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指点他,让他服从自己的想法。例如,既然温尼科特是儿子的分析师,那克莱茵就不应该介入具体的治疗,但她始终在信件中指示温尼科特应该对儿子如何如何做,虽然温尼科特大多数时候屈从了,但想必内心并不舒坦。温尼科特确实一直认为克莱茵是弗洛伊德之后最伟大的分析师,但是,他拒绝完全服从对方,他拥有自己的观点并一直坚持,在某些方面不认同克莱茵的理论,这是他与克莱茵矛盾的根源。不过,温尼科特性格中也有优柔寡断和懦弱的一面,他一直认怂到了1956年,才在信件里明确表达了对克莱茵理论的不认同。在之后的岁月中,温尼科特长期遭到克莱茵追随者的攻击和孤立,但当克莱茵遭到攻击时,温尼科特依然会挺身而出去捍卫这位曾经的导师。

最后要说的,是温尼科特与英国精神分析发展史上臭名昭著的玛殊·汗之间的关系。玛殊·汗是巴基斯坦移民,父亲是一位年过7旬的富翁,母亲是一位年仅19岁的交际花。他长相英俊,喜欢攀龙附凤拈花惹草。温尼科特是玛殊·汗的分析师,这种关系从1951年持续到1966年,之后玛殊·汗成为温尼科特各种著作的编辑者。他们的关系很奇特,有人说他们之间从来不是亲密的朋友,有人说玛殊·汗就像温尼科特的仆人,有人说玛殊·汗就像温尼科特的儿子。而作为妻子的克莱尔对玛殊·汗称得上是厌恶,她一直限制两人的交往,当玛殊·汗到家里来与温尼科特谈工作时,她从不留他吃午饭。温尼科特去世后,玛殊·汗向她索取温尼科特所有文章、文献的使用权,克莱尔拒绝得干脆彻底并为此深感痛快。有人甚至怀疑,温尼科特与玛殊·汗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同性恋情。作为精神分析师,玛殊·汗几乎违反了所有伦理规范,包括引诱甚至控制病人,后来被逐出精神分析学会。而温尼科特不仅在玛殊·汗申请分析师资格时为他保驾护航,还不断向他转介个案,对他的维护让世人费解。这段关系差点让温尼科特晚节不保。

从温尼科特生命中6段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早期的关系模式对他的理论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说,因为母亲患有抑郁症,幼年的温尼科特一直把安慰母亲、让母亲好起来视为自己的任务,所以,抑郁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他提出的很多理论,例如足够好的母亲、虚假自体、婴儿的攻击性等等,甚至包括他在第一段婚姻关系中的性无能,对导师克莱茵既服从又叛逆、既不满又维护的矛盾心态,都能从他和母亲的这种关系模式中找到伏笔。

克莱因的《嫉羨与感恩》一书中,收录了她人生中最后一篇论文《论孤独感》。在临近人生终点时,这位伟大的客体关系心理大师对母婴关系做了最后的回顾,她充满惆怅地写道:“在以后的人生中,当你对志趣相投的人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无论感到多么满足,都依然有一种未被满足的渴求,渴求一种无需言语的理解——归根结底是在渴求和母亲最早的关系。这种渴求导致了孤独,是源于对无可挽回的失落产生的抑郁感。”在母婴一体的完全依赖期,无需任何言语,母亲就能了解婴儿的所有感受,这是人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此后的人生中,没有任何一段关系能与之媲美,它决定了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相处的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