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金三角——丹田、命门与尾闾

 太极毛哥 2019-10-06

学练太极拳,能把丹田、命门和尾闾这个金三角弄明白了,练清楚了,有感觉了,就说明您的拳才真正走向正确的轨道了。那我们就说说丹田、命门和尾闾吧。

一、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因此,只要坚持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就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丹田总论:

传统丹田的概念,是源于道家的内丹学术。道家的内修丹鼎之学,虽是一个独立完备的内修体系,可其术语,理论却多化移自外丹体系。将外丹烧炼的术语化移到人体内修之中,那么人体修炼中一些关键的窍穴,也就成了安炉立鼎,烧炼金丹的所在,也就有了丹田的概念。在道家功夫中,丹田并不仅有一处,而是有上、中、下、前、后等多处丹田。因师承、法脉与功法侧重的不同,丹田的位置也多有不同。比较一致的认识,以上丹田印堂,中丹田膻中,下丹田小腹脐下等为主,而这几个位置,也正是武术修炼的几个关键之处。正如武术谚语所云:“炼就丹田混元力,走遍天下无人敌”!

现代武术对丹田的认识,因为近代的很多武术大师基于现代科学与自身之实践体会,对传统武术之内气一说提出否定,所以连带许多人对丹田等一些理论也提出质疑。但我个人以为,即便不提内气,丹田的位置也致关重要,以下丹田为例,一般内丹功与气功认为下丹田是人小腹脐下三分处,而这一部位,是处于人命门与两胯骨之间,是上下身连接之处,在人体运动中有极重要的意义。从物理力学与人体运动的角度来说,在人体运动中,如人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与身体轴心发生偏斜时,人的一切运动无效。普通人的运动,重心虚浮于胸部,在运动中稍有外力作用,就会失去重心,处于失衡状态与瘫痪无异,在搏击中更容易为敌所制。而内家拳的功夫,则要求人气沉丹田,使人的重心下沉于下丹田,所谓之丹田混元气(力),也即是以下丹田为核心,六面对争,八面支撑的内家整体劲力,(老拳谱有称之为“八方十二面混元爆炸力”)。可以说“丹田”的锻炼对于内家拳的功夫极为重要,炼之得法,可以速成内家整劲,拨人重心,伤人毁物都易如反掌。

二、命门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带脉“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拳论十三势歌中指明:“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气变换调节,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在推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而单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解决“梢动”的毛病,“劲先由里边变换,才能知己知彼,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功夫”。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而实际我方已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尾闾

说说尾闾,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根本。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

“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敛臀是为了通小周天,是初学者必须做的,泛臀是为通大周天,发劲时用的,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开后胯的意思。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所说的后裆劲就是这样,确实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影响外形的美观。

当你站桩时,气机下行,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意撑大腿内侧,只是尾闾就会响动。自己有时会吓一跳,说明尾闾已经开。

太极拳怎样才能尾闾中正

所谓尾闾中正,其实是要明确人的中线概念。

人的重心上下的垂线投影如果超过两脚的控制范围,则平衡容易被破坏。而重心垂线落在两脚之间,则通过适当调整,就很容易维持身体的平衡。

尾闾中正其实是为了保持腰(胯)圈的水平,从而维护身体的平衡目的。人的腰胯是身体的核心部位,通常重心都在腰胯部位。保持胯部(髋骨)的水平,有利于维护重心平稳。

并且太极拳的发力和动作的力源多在腰胯,通过腰胯的水平转动和纵向的翻胯等运动,能够衍生出很多太极拳的技法。由此,腰胯(髋骨)附近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很重要。

因此,太极拳强调尾闾中正,是为了保持重心的垂线同腰胯的水平面相垂直,从而兼顾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明白这个道理,要做到尾闾中正,就需要从保持胯部水平面和重心垂线的垂直这一点入手。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其实如果灵活运用的话,其实这个尾闾中正是可以打破的,即要明确身体重心的和中线的关系,只要灵活运用,保持中正就是一件相对的事,不需要局限于尾闾中正。

来源:网络声明:本头条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转载、分享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太极疗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