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抢抓机遇 奋力崛起

 思维智慧院 2019-10-06

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创新,靠形成内生机制,靠中部地区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靠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各种优势和潜力。但现阶段要使中部崛起的轮子转起来,还需采取和制定一些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中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中部崛起应坚持六个结合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应坚持六个结合,

1.是要把中央制定支持政策与发挥中部各省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奋力崛起的精神和热情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同时注重发挥中央政策的杠杆作用和乘数作用。

2.是要把解决共性问题与解决个性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有针对地解决制约中部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中部地区的特殊困难、特殊贡献和特殊问题制定特殊政策。

3.是要把整合存量资源与有效利用增量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4.是要把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有效调控结合起来,通过推进改革消除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自主增长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效率。

5.是要把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上突出重点。

6.是要把注重效率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二、中部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问题

    对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直接关系到中部发展方向和政策取向。中部地区应定位为六个基地,即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基地。

调查中感到,中部地区总体上看还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区域概念,制定统一规划确有困难。可先行研究制定一些专项规划,如新型能源基地建设规划、交通网络建设规划、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粮食主产区发展规划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不可能处处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圈;中部省份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联系紧密的带动区和辐射区;国家级、省级各类开发区;国家重要的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

    三、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农业

    有同志认为,中部省份作为农业大省很吃亏,靠农业不能崛起。我们的看法是,中部不能只搞农业,但决不能放弃和忽视农业,中部的主要优势仍在农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先要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打牢农业基础。

    1.是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中部建设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小麦、稻谷、油菜集中产区。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搞好病险水库加固,完善防洪灌溉体系。

    2.是建立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国家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农业的投入。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中部粮食主产区倾斜。抓紧研究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帮助粮食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

 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标准,对重要农资实行最高限价。加大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3.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国家投资为主,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优良品种繁育体系。

     4.是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中部六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应重点支持中部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认真解决农民工的政策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补助标准和资金规模,把中部地区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试验基地,职业技术培训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把劳动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优势。

  四、加快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1.是支持中部地区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从整体上提高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应把更多符合产业政策、中部有一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重大工业项目放在中部地区。在中部规划布局一批重大装备本地化、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如装备制造业、钢铁、汽车、煤电联产、光机电一体化、核电等项目。

    2.是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中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应加大对中部地区煤炭、石油、电力等重大能源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材料工业的支持力度。把中部有条件的省份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电力输出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应在对资源开发、利用、储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型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方案。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加快能源、资源整合和规模化生产,在原材料精深加工、矿山采掘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3.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光电子、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及军工为重点,建立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先发展一批带动力和影响力强的产业。支持搞好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4.是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特别是加大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原材料加工、纺织、食品、化工、冶金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五是提高中部承接东部和国外产业转移的能力。支持中部地区的国家级各类开发区和成熟的工业园区。对于东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集中地区,在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五、深化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

加大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力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的一些政策,应适当延伸到中部老工业基地。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社会负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其逐步纳入企业增值税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试点的范畴。支持中部资源型省份和城市发展新型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矿山发展接续产业,尽快实现经济转型。

    六、加快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并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特别是应解决省际之间、中部地区与各个地区之间的断头路问题,打通省际之间、中部省份与其他经济区域之间的高速公路。加快解决农村行政村的道路通达问题。加强长江航运建设,加大改造沿江码

 头和桥梁的投资力度,提高长江干流支流水运能力,发展江海联运,促进沿江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流通企业向县以下农村延伸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加快建设更高层次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要原材料市场、有特色的日用品和工业品市场,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易中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中部一些城市建设全国现代物流中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以增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七、加大中部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抓紧解决长江、黄河、湘江、淮河、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流域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问题,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建议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力度,严禁滥采乱挖,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从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对中部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沉陷区治理和搬迁等方面应给予资金支持。

    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中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措施。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力度,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中部省份不能保证生均最低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困难县给予补助。

   2.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中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工作力度,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和因病返贫或致贫的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防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

    九、帮助中部减轻财政困难

    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降低或免除要求县、乡项目资金配套的比重。逐步解决粮食亏损挂账负担,探索粮食销区对产区的补偿机制。努力帮助化解县乡村债务。             

        (本文来自: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