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潘:欲成大事者,都要在“静”字上下功夫!

 昵称62442717 2019-10-06

 01 

晚清名臣曾国藩,少年时期十分愚笨,现在流传着一个他笨的故事。

盛夏的一个晚上,他书房来了小偷,正在翻箱倒柜找东西,恰好,这时候曾国藩从私塾回来,小偷听见脚步声,赶紧藏到房顶上。

曾国藩推门进来,开始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背诵《滕王阁序》。

曾国藩很执著,虽然已经学到了后半夜,但还是没有睡觉的意思,反复地洗脸然后回到座位上接着背那篇文章。这可苦了小偷,他本想等曾国藩学一会儿睡觉后,他出来再拿一点东西,然后就走。但是,听曾国藩读文章的劲头,好像这晚不睡了。

炎热的夏天,他在房顶上满头是汗。小偷耐着性子,听曾国藩又读那篇文章几百遍,还是背不下来之后,实在控制不住自己了。从房顶上跳下来,来到曾国藩面前,拿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摔在地上,吼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房顶上听都听会了。”

说完很流利地把曾国藩背了大半夜还没有背下来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直直地看着小偷,羞愧难当。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如此之笨,后来怎么又成了晚清名臣,并且成为一代圣人的呢?

——他一生都在“静”字上下功夫。

 02 

曾国藩刚考中进士时,也和许多幸登金榜的士子一样,踌躇满志,得意非凡。

但为官不久,曾国藩就因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一时无法施展,也因为初入仕途缺乏为官经验,更因为耐不住翰林院的清苦和孤寂,脾气一下子变得极其暴躁,动不动就申斥仆人。曾国荃被接到京城京城随他学习,也因为无法忍受他的脾气愤而返乡。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拜了唐鉴和倭仁为师,精研理学。唐鉴首先针对曾国藩“忿狠”的缺点提出了“主静”的建议,告诉他“”字功夫最为重要。曾国藩也由此得到了修身要诀。

倭仁也指教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若一向东驰西骛,有溺焉而不知,知而无如何者矣。”

对理学家而言,“静”的功夫是如此重要,那么曾国藩是如何体会“静”学说的呢?曾国藩感悟道:

只有心静到极点,身体才能寂然不动。这句话被他当作座右铭来遵守。

所谓没有丝毫杂念,毕竟还不能真正体验出“极静”来。

 03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静不下心来,常常烦躁万分。

比如他在家里坐不住,无事出门闲逛,他在日记中批评自己,“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他觉得自己太浮躁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也会焦躁万分,坐立不安,特别是在迷茫中前行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两眼瓷迷,内心空洞,同时还总是怨天怨地,不可一世。

——没有机会时,不努力不学习,说学了也没用。

——等到机会来临,又两眼眨巴地死盯着别人的所获,还是不肯静下心来,学点实践智慧。

 04 

同样的,为了戒骄戒躁,曾国藩一生都在“静”字上下过很大的功夫。

他专门制定了一个修身十二条纪律,并且一生都在践行,其中很多都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一条就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他说: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edit/image/png/5d8f1ba38a539.png

 
 

曾国潘:欲成大事者,都要在“静”字上下功夫!( 二)

 
2019-10-06 东荟540338713 事业头条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05 

同时,为了保持平静,他坚持每天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同时严格规定自己: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不出家门: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会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因为夜间是天地、人体之气收敛闭藏的时候,此时应该注意保养而不能耗散,这才是养生存性的自然之道。能够抑制自己并驾驭自己的情志,顺应自然之道,才可称为圣人之徒。

自然之道是凡人不能察觉的,倘若能够严持圣人的戒律,日久必能洞悉天地,切记切戒!

 06 

做到这些,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保持平静,在曾国藩那个年代,并不太平,经常需要外出打仗。

在打仗之时,曾国潘也有自己的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

他说:打仗不慌不乱,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同时: “千军万马金鼓喤聒之中,未始非宁静致远、精思通神之地。”

做事以前,应该先恢复内心的平静: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曾国藩认为,在物欲羁绊下,一个人要“静”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他钦佩孔子弟子颜回的淡泊,也特别指出:“如果一个人不经历高山,就仍会对高山仰止,没有得到的,总是有乞求的,人能大彻大悟,就是不容易了。因此,思想清净,除私欲,戒妄念,实为修身一大要素。”在这些方面,曾国藩也是说到做到。

曾国藩一直自律甚严,他力除私欲,一生清廉,为世人所称道。他从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财物,主要是些书,他任两江总督时所穿衣服的价格都不超过三百两银子。

曾国藩认为心静如水,不生妄念,淡泊名利,把万事看空,不仅有益于养生,而且也是忍道心境修炼所必须。

也正如郦波教授所说的:静是一门功夫,愈迫而愈静。静是办事方法,静是精神的磨刀石。

 07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人们每天都在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忙碌着,就如同集体掉进了一个高速旋转的漩涡,谁想停都停不下来,感觉已经到了不能自已的状态。很多人喝酒应酬,搂着手机睡觉,睡得很晚,成为常态,导致身体疲乏,精神紧张,情绪焦虑,比比皆是。我们原本追求文明的设想是美好的,但事实好像不是这样,我们似乎忘记了追求文明的初衷。

讲真,现代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我们也需要静一静。

曾国藩的一生的静心之道有助于我们静下心来。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