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把海螺壳放在耳边能听到“大海的声音”?

 尤里蒙提 2019-10-06

想必大家在儿时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亲眼看看波澜壮阔,碧涛万顷的大海。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前往海边,踩着沙滩上柔软的沙子,无拘无束的散步,或坐下来玩堆沙子的游戏。

玩耍的累了,就坐在沙滩上,四仰八叉地发呆,看看天空和海鸟,真是惬意至极。待到黄昏来临,和大海依依不舍地相别时,我们一定会带些纪念品回去,睹物思景,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这些纪念品中,最好看的就要数那些五彩斑斓的贝壳和海螺了。带回家后,我们不光可以欣赏它们迷人的色彩,还能将其放到耳边,听见好似“大海的声音”,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更加立体。

这种声音究竟是从哪里出现的呢?莫非海螺中真的藏着“涛声”?略显遗憾的是,答案并不是如此,这种声音其实来自我们当时身处的环境音——一种白噪音。

那么什么是白噪音呢?平时我们怎么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实际上,白噪音自我们出生起就伴随着我们而存在了,但因为它是低频且均匀的声音信号,人耳一般会忽略这种声音。

如呼吸、清风、细雨、鸟鸣、电子设备的转动,以及远方的鸣笛等等事物发出的声音,它们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包围我们的白噪音。

当然,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很多民间传说都有“把海螺放在耳边能听到大海的声音”的说法,除了海螺,杯子、瓶子、管子、自己的手等等各种各样能扣在耳朵上的东西,基本都能听到“嗡嗡”声,这个声音听上去不太像海浪的波涛声,更像是一种风呼啸的声音。

海螺也好、杯子也罢,亦或是其他类似的东西,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很大的空腔(当然是相对而言),这个空腔构了一个共鸣腔。

共鸣腔有自己的一组(注意是一组而不是一个)固有频率,和它的固有频率相符的声音会在腔内得到共振加强,而其他频率的声音则会在碰到腔壁反射时被削弱、吸收掉。

我们从海螺、杯子等等共鸣腔中听到的声音,其实并不是它们自己发出的,而是环境中各种能听到的声音进入共鸣腔后被共鸣腔选频过滤后的结果。简单说来,“海螺”们并不是声源,而只是一个外界声音过滤器。

为什么只有在把“海螺”们扣在耳朵上时才能听到“嗡嗡”声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效隔离了外界的声音,从而使原来被淹没的那些复合共鸣腔共振频率的声音被显露出来。二是这些东西本身都是开口的,扣在耳朵上时才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结构,除了能更好地隔离外界声音外,共鸣器的选频放大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此外,我们人的听觉除了靠空气传入鼓膜、耳蜗的气传导途径外,还有通过骨骼传递的一套骨传导系统。只是这套系统灵敏度很低,平时基本都被气传导的外界声音淹没了。当外界声音被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骨传导的声音也会显露出来。

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声学暗室里,就是一间所有声音都被吸收,几乎完全没有外界声音的环境,把“海螺们”扣在耳朵上,此时还是会听到一些声音,那不再是“海螺”共鸣器过滤的声音,而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到的我们自己体内的血流、肌肉、骨骼运动等等的声音了。

不同的海螺还会产生略有差别的声音,甚至我们用空杯子遮住或徒手轻轻的捂住耳朵都会产生这种声音。而且,外界环境的声音越大,海螺中的“涛声”也就越大。

大家不妨用双手做一做这个实验,根据手和耳朵的距离大小,以及手的形状,声音还会变得有所不同。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动手试试吧。

文章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3个知识点:

1、海螺里的“涛声”其实来自我们当时身处的环境音——一种白噪音。

2、海螺中听到的声音,其实并不是它们自己发出的,而是环境中各种能听到的声音进入共鸣腔后被共鸣腔选频过滤后的结果。

3、不同的海螺还会产生略有差别的声音,而且,外界环境的声音越大,海螺中的“涛声”也就越大。

▼“海螺里的声音”趣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