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摹《兰亭序》心得体会

 黄鑫光 2019-10-06

在这次名家工作室学习班的学习期间,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对《兰亭序》进行了学习临摹。这次的学习临摹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字帖临摹,而是对《兰亭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化的研究和临习,通过自学兰亭序的文字内涵、聆听老师关于“兰亭论辩”的讲座、反复多次的精准性临摹、局部结构单独临摹和对通篇《兰亭序》的全部临摹,使我一步一步加深了对《兰亭序》的理解,初步体味到了个中的种种精妙,从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开始,逐步掌握了通临《兰亭序》的一些技巧。因此说,通过这次对《兰亭序》的学习临摹,我收获了很多心得,现简要记述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特别是我们的导师陈振濂大师给予批评与指正。


体会之一:书法是一种有思想表达和精神内涵的艺术。我们都知道,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条艺术,因此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之前在练习书法的时候,都非常关注书法的外在形式,比如怎么把线条写流畅了、写生动了、写活泼了、写漂亮了,对一幅书法所要表达的文字内容,却往往未加过深的体会与考虑。这次看到名家工作室的课程安排中,对《兰亭序》的临摹分量特别重,便特地抽时间认真研读了《兰亭序》的内容以及书写兰亭序的背景情况。通过研读,我加深了对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心情和心境的理解,再回观这幅作品,果然在线条美轮美奂的字里行间,看出了些许端倪。譬如,《兰亭序》所记述的内容可分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内容不同,所反映的情绪也不同,书写的效果自然也会流露出不同的风格差异。第一层次的内容,是描写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此时作者的心境显然比较平和,因此字体也比较工整、端庄、典雅,行间距也相对较宽,传达给作者的是一种疏朗明媚的心境;第二层次开始感叹生死之无奈,作者的心理活动显然发生了一些质变,因此从字体上和章法上也有了些微的变化,字体从一开始的偏楷,逐渐向行楷递进,应该是作者情绪波动的情不自禁的流露,行间距也逐渐变得紧密起来,字体或大或小、或粗或细,字距或密或疏、或收或放,均传达给观者一种跌宕起伏、慨然长叹的心境;到了第三层次,表面似乎情绪有所平复,表现在字体大小又渐趋一致,但事实上作者的心情已经达到了一种悲怆的顶峰,主要表现在行间距已完全错综交叠在一起,而且涂文改字的情况也多次发生。经过这番细心的体会,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王羲之执笔狂书的整个过程,然后自己再下笔临摹,也禁不住带上了这样一种跌宕起伏的心情,感觉笔端流畅出来的,已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艺术,而是一种思想与情绪的传达。


体会之二:精彩的书法艺术是章法完美的完整作品。尽管《兰亭序》应该是即兴之作,在神采焕发的同时,出现了一些行间距疏密不均、整列字向一边倾斜、漏字插字,甚至涂涂改改等在常人看来都可能是败笔的情节,但书法大师的功力往往就正好体现在常人的眼力所不及之处。通过对《兰亭序》的反复读帖、揣摩和感悟,逐渐在那些貌似失误的地方看出了味道,看出了章法来。首先,不论刚才例举的那些情况是否败笔或刻意为之,反正通观全篇《兰亭序》,给人的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整体完美感,这便是章法上最大的成功,或者更极端一点地说,能用众多的失误来构筑成一篇精彩的、完整的书法作品,这难道不比规规矩矩、工工整整地创造出一篇精品更困难、更显示功力吗?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在临帖过程中就更加有意识地去品味王羲之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感悟的结果是: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在此有相通之处,必须时时处处注意布局、构图和章法。而《兰亭序》正是如此,貌似随意甚至偶有失误的书写,其实到处布满了书家巧设的玄机。比如“有崇山峻岭”,貌似“崇山”二字只是简单的补漏插入,可是细观前一行文字,已呈右倾之势,变化的感觉是出来了,但是总不能接下去的通篇都这么右斜吧?那后边的变化又何在呢?因此书到第四行,应该重新摆正过来了,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写正,势必又会承托出第三行的倾斜,观感就不美了。而在此处插入“崇山”二字,正好起到了不动声色矫正行列之效果。即便“崇山”二字并非王羲之刻意插入,而是不慎漏书,那么能够以如此精彩的方式补入,也足见对章法的超高把控能力,非精品力作不能为也。同时,为了使通篇文字呈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效果,王羲之在处理很多左右结构的字体时,故意将左右部首分得很开,比如“引”、“以”、“仰”,给人感觉特别疏朗;而在处理一些笔画较多的字体时,为了不致字形垮散,都写得非常紧凑密集,并以笔画的笔势、粗细等变化来丰富字体,如“兰”、“兴”、“观”、“听”“觞”等很多字就是很好的代表。通过这样的字形疏密、粗细、大小巧妙搭配,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穿插呼应,都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了充满节奏变化、又相得益彰的完整章法。


体会之三:变化多端的用笔技巧让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因为需要精确临摹,就必然得细心揣摩其用笔的各种细微特征,这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临摹方法。以前临摹图画或者字帖,只一味追求外观一致,而几乎没有去用心思考过如何用笔,才能让这种外观上的相似形神兼备,同时临摹到原作的那种神韵。通过这次临摹学习,惊叹这小小的一副字帖,真要临好了临像了,难度竟是如此之大,因为在《兰亭序》28行的324字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精妙的笔法,绝非一朝一夕便能运用自如:精妙的笔法首先体现在那变化多端的起笔和收笔。比如第四行倒数第三个字“清”的右半边有三条平行横线,本极易写得呆板的字体,却被王羲之写得隽秀流畅,妙处何在?细品之方可发现,原来上下三横的起笔和收笔,皆有所不同,再加上长短的错落,便显得风姿绰约了。不用心体会,就无法领略到这种精妙。这种例子在字帖中比比皆是。笔法的精妙同时体现在笔势的翻转行进之酣畅淋漓上。纵观《兰亭序》的运笔,正如大家所形容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真是字字皆潇洒,令观者果然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可以感觉到,王羲之手中之笔是何等的松弛与灵动,如一杆生命在他手中自由翻飞,才能书画出如此恣意潇洒却又不失稳重大方、俊逸清秀又不失坚韧带劲的好字来。笔法的精妙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字形变化上。通观《兰亭序》,其实重复的字不在少数,但是却根本没有给人以重复之感,为何?盖因王羲之笔下的每个字都富有变化与个性之故。最典型的便是“之”字,整篇序中的20个“之”可谓是字字不同,千变万化,奇妙神秘,令人拍案。当然,《兰亭序》的笔法之精妙远非这些,我辈初悟此道,便已觉感悟良多,受益匪浅。相信在今后的继续不断学习中,定会对《兰亭序》有更加深刻的体悟,从而使自己的书法艺术修养迈上新的更高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