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福建省县级名称全收录(9)

 江上一沪翁 2019-10-06

福建省,唐上元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取五州的前二州字而得名。宋置福建路。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置福建省。福建古为闽越族居地,故简称“闽”。又称八闽、八闽大地、海西。

 

福州市,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据《元和郡县志》:“因州西有福山,故名。”1946年设市。又称榕城、三山、东越、左海、冶城。

鼓楼区,汉初闽越王首建冶城,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郡守在城楼置铜壶滴漏报时,郡守程师孟于城楼置铜壶滴漏报时,谓之鼓楼,“鼓楼”因此得名。

台江区,旧称南台。公元前202年,无诸-为闽越王,在大庙山建一台,题词:“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故名之。或说,闽江流经市区一段称台江,区以江名。

仓山区,因地处仓前山得名。又称南台。

晋安区,福州早在晋朝时期就划分为“晋安郡”的一个部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当然所辖的范围不完全等同),而现在的这条“晋安河”则是宋朝时候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当时还没有名字:河上的“乐游桥”改名为“晋安桥”则是拜萨镇冰老先生重修古桥时所赐;直到解放后才因为桥而定出河名,最终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福州对辖区进行重新划分,又因为河名而定出区名。

马尾区,闽江下游有浮礁似骏马,礁西为马头江,礁东为马尾江,旧镇中岐位于马尾江边,马尾地名由此而来。

福清市,名取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来会于治所”一语中的“永福” (今福建省永泰县)、“清源”(今福建省莆田市)二词。

长乐市,隋朝大业间,长乐属闽县。隋代境内为闽县地。唐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析出置新宁县,县治在敦素里平川上(今古槐镇),隶属于泉州(今福州)。同年,取长安久乐之义,改名长乐县。又称长邑、长城、吴航。

闽侯县,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

连江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朝时因县境有一独流入海的小江,名为连江,先因江名。其年改名连江并沿用至今。又称金凤。

罗源县,据《罗源县志》,宋代置罗源县,因县境有一小水,名罗传,古城罗江,源出县西境,东南入海,县以此命名。又称凤川、罗川。

闽清县,据《闽清县志》,五代时闽国由梅溪县改名,梅溪为闽江支流,据说流到县城处特别清澄,因此名为闽清。据《八闽通志》:闽清县”县溪与大江汇,江水浊而溪水清,故名。又称梅。

永泰县,唐代置永泰县。据载,因其建于永泰二年印年号而得名。北宋曾改为永福县,1914年复名永泰县。又称樟城。

平潭县,汉代奉行儒教,民间称“海坛”,海中之坛,即今日“海上平潭”之意。民国正名为平潭,传说是取一巨石为名,曰“磹石”。2009年7月底,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又称海坛岛、岚岛、麒麟岛。

厦门市,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又称鹭岛、新城、禾岛、嘉禾里、嘉禾屿、中左所、厦门城、思明州。

思明区,根据民间传统的说法,是“先有思明,后有厦门”,厦门原称“嘉禾里”,后建“厦门城”,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国初年,建制设“思明县”;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划分行政区域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把本区命名为思明区。又称厦港、开元。

海沧区,源于宋元时代。古时,有条小溪,自北而南流经当地汇入号称“圭海”(海面 有岛名圭屿,今称鸡屿)的九龙口,此溪名沧江,“海沧”即以海口和沧江各取一字为名。在明代称海沧镇。

湖里区,1980年在禾山乡湖里大队划出2.5平方千米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7年,厦门市 增设湖里区,区名取自原“湖里大队”。

集美区,集美原先属于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地处东溪至石浔入海处,其海湾称浔江, 浔江西岸延续到这个村庄已是末尾,村庄因此得名浔尾,后雅化成集美。

同安区,1996年11月20日,同安县改名为区,以 境内有个同安寨,取“百姓求同安共乐”之意,故名。又称银城。

翔安区,1996年11月20日,同安县改名为区,以 境内有个同安寨,取“百姓求同安共乐”之意,故名。

经济管理区,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泉州市,唐置泉州,得名于泉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在府城东北八里,一名北山,一名清源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1951年设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丰泽区,因辖区内宋时有水利设施“丰泽斗门”而取区名为“丰泽区”。“丰泽”含有“丰饶之地,恩泽于民”之意。

鲤城区,因古城形似鲤鱼得名。

洛江区,因其辖区内有国内外著名的洛阳古桥,且境内有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洛阳江,故取区名“洛江区”。

泉港区,其辖区内的天然良港-肖厝[cuò]港系泉州新港,故取区名为“泉港区”。又称肖厝。

石狮市,石狮隋代有一风里庵,庵前石亭下屹立两只狮子,故称石狮亭。1942年因亭设石狮镇。1987年设市。又称凤里。

晋江市,唐设县。因水得名。1992年设市。晋代时,中原的士族为避战乱,南渡长江,逃入闽南,定居于今晋江两岸,即将这条河流取名为晋江,晋江地名也因之而命名。又称刺桐、瑞桐、泉安。

南安市,三国吴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陈置南安郡,隋589年置南安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有南安江,取以为名”。1993年设市。又称武荣。

惠安县,介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宋(981年)置惠安县。取吉善安宁之意。

安溪县,后周955年置清溪县。据《安溪县志》:北宋置安溪县。在晋江中游,可通航,江水绕城而过,据说:“溪流清莹,顺下好驶,故曰安溪。”又称清溪。

永春县,据《永春县志》,五代时闽国所置,初名桃源县,后又改为永春县,县据晋江上游,气候四季皆宜,或永春之命名是因此缘故。

德化县,据《德化县志》,唐代析置归德场,五代时闽升为县。

金门县,历代属同安县管辖,1915年属思明县,1914年成立金门县。据《金门志》载,因在金门岛上而得名。又称仙洲、浯[wú]岛。

漳州市,唐置漳州。唐代将领陈政屯兵火田时,见盘陀岭下溪水自西林出海,来自铜山的海水自海门流入,清浊汇流成章纹,很像河南家乡的清漳河,遂名为“漳江”。漳州因此得名。1951年设漳州市。又称海滨邹鲁。

芗城区,以境内九龙江西溪别称芗[xiāng]江而得名。

龙文区,1997年元月,漳州市龙文区成立。由原龙海县改制而来。

龙海市,九龙江下游。1960年将原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设龙海县,以二县首字为名。1993年设市。

漳浦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垂拱年间置漳浦县,初设时县治位于漳溪之滨,故名漳浦。

南靖县,元析置龙溪、漳捕、龙岩三县地置南胜县,后改胜为靖。又称兰水、兰陵。

云霄县,原是漳州最初的州治,元设云霄驿,明为镇,1914年设云霄县,有云霄山,以高耸霄汉而名。县因山得名。

平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明正德十四年设平和县,因王守江镇压了象湖农民起义后,为控制起义地区而设县。

华安县,1928年设华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境有华峰岭。据《今县释名》,“民国以龙溪县之华封镇置县。

长泰县,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始置武德场,后改武胜场、武安场。南唐保大元年(944年)升场为长泰县。是以原武德、武胜、武安场名称的含义,取意歌颂“祟武常胜,德政安泰。”“常”与“长”谐音雅化,故名长泰县。另据《读史方舆纪要》:五代置长泰县,因县有长泰溪而得名。

诏安县,据《今县释名》:“奉南诏地,宋为南诏场,今有南诏驿,蛮语谓王曰诏,明嘉靖九年置县,取南诏靖安之义。

东山县,明置铜山营,1916年置东山县。据《铜山志》:“因在今东山岛上,东山岛原名铜山,据说因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称曰东山。”又称蝶岛。

南平市,东汉196年置南平县,当时地方割据势力大混战,置县希望南方平定之意。1956年设市。又称延平、剑津、剑州。

延平区,晋太元四年(379)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唐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以古延平得名。

建阳区,汉置建平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晋置建阳县,因在建溪北岸,故名。1994年设市。

邵武市,据《读史方舆经要》:三国时吴置昭武县,晋太康初因避司马昭之讳而改名邵武。又称铁城,南武夷。

建瓯市,东汉末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名。宋治干三年置瓯宁县,因有瓯水,出宁山。1913年并建安、瓯宁二县置建瓯县。取二县首字为名。1992年设市。又称建州、建安、瓯宁、芝城。

武夷山市,以境内武夷山得名。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顺昌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据清嘉庆《延平府志》记载:“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

浦城县,汉置汉兴县,唐天宝年间改浦城县。据《浦城县志》,因县治在建溪上游的南埔溪边,故名。

光泽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宋太平兴国六年,由邵武县划出光泽,鸾风二乡置光泽县,即以前一乡名作县名。

松溪县,南唐(951年)置松源县。据《松溪县志》,宋代改为松溪县,县在闽江支流松溪旁,据说古代溪水“两岸皆乔松,昔人榜曰'百里松阴’。”

政和县,宋政和五年(1115)因茶赐名改关隶县为政和县。又称熊城。

三明市,1940年设三元县,1956年明溪县并入,置三明县,以两县首字命名。1963年设市。

三元区,原属沙县辖境,其地名由来已久。远在唐代,因当地有一安氏产下三胞胎,长曰龙元,次曰狮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为三元。宋时乃为沙县二十二都的一个小村庄,直至明代中叶才辟墟设镇,明清设三元里,民国后设三元镇。

梅列区,唐代时因方言而称为“尾历”。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筑城堡,称“历安堡”。清朝年间以方言谐音,将“尾历”改称“梅列”。这是最早的由来。

明溪县,明设归化县,1959年改为明溪县。据《归化县志》载:“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对如明字,因曰明溪”。县因溪得名。

清流县,据《清流县志》,原为清流驿,北宋时升为县。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的上游,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宁化县,唐置黄连县,742年改为宁化县,取安宁顺化之意。

大田县,据《读史方舆经要》,明置大田县,因县境众山环绕,中有原田,又有大田溪环县治之南,故名大田。

尤溪县,据《尤溪县志》,唐置尤溪县,因县境有溪,名尤溪,为闽江支流,故以名县。

将乐县,据《将乐县志》:三国时吴置将乐县,原为建安县的将检、长乐二乡,各取一字命名。

泰宁县,唐置归化镇,后周置归化县,宋置泰宁县,意为国泰民宁。

沙县,东晋置沙戍,后置沙村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沙县,因在闽江支流沙溪北岸而得名。

建宁县,三国置绥安县,后唐改设建宁县,取义于安宁。

永安市,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划沙县新岭以南二十都到四十二都共计13个都之地置县,命名为“永安“,寓永远安定之意。又称燕城、浮流、永宁。

龙岩市,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天宝时置龙岩县,据说是“县东四里有龙岩山,山有大小二洞,壁有双龙纹,县以此名。”1981年改为龙岩市。又称闽西。

新罗区,因市区南有一眼名泉新罗泉而得名。

永定区,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上杭县溪南、金丰、太平、胜运、丰田等五里十九图建县,并取“永远平定”之意,命名为永定县。2014年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长汀[tīng]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又称汀州府。

连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因县治以东莲峰山而得名,元代改为连城县。又称莲城。

上杭县,据《上杭县志》,“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保地置上杭场”,宋升场为县。又称杭城、杭川、金杭。

武平县,据《舆地广地》,宋代置武平县,原为唐时武平镇,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武平一名,来源于此。

漳平市,明(1470年)置漳平县。据《漳平县志》,因“邑据漳江上流,万山之中,此为平衍云。”1990年设市。

莆田市,南朝陈置莆田县,原为莆禧镇,镇名又来自莆口。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且多生蒲艾,因此去水从莆,同时平原多田,所以叫莆田。1983年设市。又称荔城、兴化、兴安、莆仙、莆阳。

荔城区,荔城区所辖的西天尾、新度、拱辰、镇海等地是莆田盛产荔枝的地方,因此新区名曰荔城。

城厢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

涵江区,唐朝时,就有先民在此地进行围垦造田,筑涵排涝,灌溉良田,故名“涵头”。至南宋绍兴年间,改叫“涵江”。清朝陈池养著有《涵江》诗云:“山悬重囊入海际,源汇溪海迥地势。刘氏初开水心河,涵江得名起宋世”。

秀屿区,源自辖区内的天然良港“秀屿港”。湄洲岛,又称湄洲、湄屿。湄洲岛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

仙游县,唐置清源县,742年改为仙游县。据《元和郡县志》,“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命名。”据《福建通志》:仙游县“临川何氏兄弟九人学道,于此仙去,故名。”

宁德市,据《读史方舆经要》,五代时闽置宁德县,原为长溪县的宁川乡和古田县的感德乡,合为宁德,以二乡名命名。1988年设市。又称闽东、蕉城。

蕉城区,1561年,知县林时芳,用两年时间,建成石砌城墙及县署等。宁德石城状似蕉叶,故称“蕉城”。其街区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宁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后被称之“蕉叶之城”的格局。

东侨开发区,1997年8月在东湖塘华侨农场基础上成立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

福安市,宋析长溪县西北部韩阳坂等地,设置福安县。据《今县释名》,县西有福源山。1989年设市。又称韩城、韩阳。

福鼎市,原为霞浦县的劝儒乡地,清1739年置设福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县有福鼎山而得名。1995年设市。又称桐城,桐山。

古田县,据《福建通志》,古田县因治临于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另一说认为,“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又称玉田、青天、蓝田。

霞浦县,公元623年设长溪县,1734年升为福宁府,并就府治设霞浦县。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讧,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周宁县,原属宁德县的一部分,1933年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设周宁县,取宁德县之宁字,周墩特种区的周字为县名。

寿宁县,据《今县释名》,明景泰初,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又称鳌城。

屏南县,据《屏南县志》,清置屏南县,以位于古屏山之南而得名。

柘荣县,明中叶设柘[zhè] 洋巡检司,清改置芦门巡检司,1945年置柘荣县,县名似以拓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又称柘洋、柳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