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记得小时候在金厢乡村走街串巷“卖雪条”吗?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9-10-06
在过去的金厢镇乡村,街头巷尾总能听到各种叫卖声,盛夏的午后更少不了有“卖雪条”的叫卖声。


在改革开放初期,金厢镇有一些“雪条”厂,但设备简单,产品单调,只有“雪条”和冰水。冰水是即买即喝的,“雪条”则批发给小贩在盛夏走街串巷去叫卖。这些小贩里面,也有好多都是同龄在读书的孩子们,也许这样的经历也会成了他们一生中难忘的时光。那时“雪条”的口味、样式比较单一,最普通的就是那种整块都是冰的,还有一种顶部带点绿豆的,后来多了一种梅汁口味的。雪条的包装也很简单,只有一层薄薄的纸包着,纸上没有什么图案,只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字,简单印着生产厂家的名字。

         

卖“雪条”的小贩所需的设备很简单,只需一个装“雪条”的密封泡沫箱子。为了不让“雪条”过快融化,还要在泡沫箱子里垫上一层厚厚的棉垫子。小贩就背着装有“雪条”的泡沫箱子或把泡沫箱子绑在自行车的后驾上穿街过巷叫卖。

卖“雪条”的小贩最喜欢在小孩多的地方叫卖,听到这一声声的呼唤,很多小孩便各自从家里跑出来。有些小孩精明仔细得很,深知只有凝固结实的“雪条”才经得起他们像小馋猫似的舔一下再舔一下,所以他们在买“雪条”时的必要步骤就是检查一下“雪条”凝结的牢固程度。小孩拿着心爱的雪条,总激动得嘴角翘翘的,随后小心翼翼地把包装纸撕掉,舍不得扔,放在嘴里嚼嚼,因为上面还沾有不少的甜味;拿在手里的“雪条”,他们总是舍不得咬,而是含在嘴里,让那甜香味慢慢地弥散在唇齿之间。吃完了,剩下的木棍儿他们还会“咂咂”地吸上几口,因为上面也有渗透的甜味儿。那时候一个小孩买根雪条经常是要与他的伙伴们“共享”的,先是让他的伙伴们一人咬上一口,剩下的则自己品尝。 

卖“雪条”是很辛苦的,头顶烈日,脚踏热浪,汗如雨下。通常几天下来小贩的两只手臂就被晒得红里透黑。农历六月的老天爷也总喜欢跟卖“雪条”的小贩开玩笑,刚刚还是万里无云,突然就是乌云裹着暴风雨生气地袭来,电闪雷鸣,鸡蛋大的雨点从天上猛砸下来,刚刚还是酷暑难耐,转眼之间凉爽多了。此时,朴实节省的乡村人很少会在这样的天气买“雪条”吃,而每当这个时候,卖“雪条”的小贩也只能尽快把“雪条”廉价处理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箱冰柜渐渐进入金厢镇乡村家庭,如今在金厢镇的乡村再也看不到有人在盛夏卖“雪条”了。
说一说你跟“雪条”的故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