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

 miaowsu 2019-10-06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创始于1842年。其以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伦敦新闻画报》的创始人赫伯特·英格拉姆(Herbert Ingram)印刷学徒出身,经营过报摊,十分懂报纸销售,尤其擅长猎奇、追热点。

画报初始就对满清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通过500张罕见西方版画和50万字西方记者一手现场报道,展现了19世纪中国世俗社会的各种场景,留下了那个年代各种事件、人像以及各种风物的原貌。

1842年11月12日刊,

英国舰船炮击中国战船,

根据东印度公司拥有的一张速写绘制。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44年12月7日刊,

一张奇怪的关于英国军舰的中国画。

一位中国画家所画的一艘刚刚抵达香港的英国军舰。中国人在最早见到英国轮船时称之为:“火妖怪”。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46年2月7日刊登,

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香港的随从行列。

根据维多利亚城一位记者的速写绘制。

香港的维多利亚城曾因英国当局接待清朝的钦差大臣耆英而成为了一个举行盛大庆典的喜庆场所。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3年11月5日刊,

南京的太平军首领和士兵们。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4月4日刊,

中国罪犯被铁环绞刑处死。

根据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绘制。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4月4日刊,

清朝罪犯的头颅被放在笼子里示众。

根据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绘制。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4月18日刊,

被烧毁前的广州外贸商馆“十三行”。

根据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绘制。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4月25日刊,

关于英国水手的一幅中国漫画。

图上的解说文字为:

“此物出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数十成群。人御之化为血水,官兵持炮击之,刀剑不能伤。现有示,谕军民人等,有能剿除者,从重奖赏。此怪近因官兵逐急,旋即落水,逢人便食,真奇怪哉。”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7月18日刊,

伦敦画报特派画家在中国画速写。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5月22日刊,

广州的一位英国商人在街头叫卖他的商品。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6月5日刊,

广州的英国警察和清朝差吏。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6月26日,

英国与中国在天津举行和平条约签订仪式。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1月20日刊,

在中国人躺下来抽鸦片的房间里摆着许多木床,床上有可以倚靠的枕头,一般来说还有一个可供赌博的偏房。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2月18日刊,

鸦片行两位合伙老板在监督鸦片浸膏的制作过程。鸦片贸易主要掌握在英国和印度帕西商人的手中。他们将鸦片卖给中国的代理人和商人,再由后者加工成可供人们消费的鸦片浸膏。这一过程包括好几道煎熬浓缩、

过滤和脱水,直至浸膏变得跟粘稠的糖浆一般。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2月18日刊,

正在抽鸦片的夫妇,

一个奴婢站在一旁伺候,

手里端着一个盛有米糕的盘子。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2月18日刊,

鸦片鬼在花光了所有的钱之后,

卖光了衣柜里所有的衣服。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2月18日刊,

鸦片鬼在卖完了家里贵重的衣服之后,开始卖家具,用极贱的价格换取继续抽鸦片所需要的钱。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2月18日刊,

鸦片鬼向妻子和女儿讨要买鸦片的钱。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58年12月18日刊,

在疾病和痛苦的折磨之下,鸦片鬼中年夭折,妻子和兄弟正在哀悼躺在破席子上的死者。他的尸体旁插着几根香,并摆着几块米糕,以作为祭祀死者的供品。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0年10月13日刊,

北京城地图。北京由一些环城组成,每一个都由环绕的高墙隔开,共16座城门,占地面积25到28平方英里,里面有大量园林,房子极少超过一层。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1年1月5日刊,

去年10月24日,额尔金伯爵进京签署英中和约。根据本报特派画家从安东门上所画的速写绘制。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1年1月5日刊,北京街景,

一大群天朝子民在围观“蛮夷”。

在城楼前的一个十字街口密密麻麻地站着一大群惊讶不已的北京居民,张口结舌,瞪大眼睛注视着站在城门前的欧洲士兵。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1年4月6日刊,

中国火炮,

分别为第二号、第四号、第六号炮。

画报上写道:17世纪末,南怀仁教中国人如何用黄铜和铸铁造大炮时,还有人抵制。但直至如今,中国人仍不知道我们镗孔的方法,更不知道镗来复线的方法。这些炮堪称古董。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1年4月13日刊,

中国赔偿战俘及家属的银两正在过秤。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5年9月30日刊,

詹世钗与妻子和仆人站在一起。当时他19岁,是已知最高的中国人。詹世钗身高7英尺8英寸,体重约280磅。他因鹤立鸡群的身材被称作“詹五九”。他的妻子跟普通的中国女子一样,也缠着小脚。他的仆人是身高仅3英尺的侏儒。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在北京南郊的赛马场。

刊印年代1867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68年8月8日刊,

上海的一次中式婚礼。

新郎是在日本函馆某商号当代理人的一位35岁男子;新娘20岁,是本地一位富商的女儿。所有的来宾都身穿他们最好的衣服。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元日赏灯。

刊印年代1872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典衣、拍卖。

刊印年代1872年,

作者托马斯·蔡尔德,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72年,

 英国绘画家威廉·辛普森 

(William Simpson)

作为《伦敦新闻画报》的特派记者,

不远万里昼夜兼程,终于赶在一八七二年十月十六日满清上下为同治皇帝举行婚礼的日子之前几天抵达了北京。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速写寄回报社,所见所闻陆续以超大幅的铜版画形式刊登在头版和副版,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热潮。这套完整的同治皇帝婚礼的铜版画是历史上第一次以西方纪实新闻的角度来记录晚清皇帝的婚礼。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73年1月4日刊,

北京的皇宫举行中国皇帝的婚礼。

当新娘到达位于后宫的目的地之后,

东西两宫皇太后都会来到新娘所坐的黄色大轿门口迎接她。盛大的皇室婚礼跟普通娶亲行列有所不同,后者的衣服颜色以及那些彩色旌旗、龙形纹章和谜一般的箴言都是天子皇宫里所特有的。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73年2月22日刊,

北京天坛。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街头架鸟。

刊印年代1873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73年4月5日刊,上海的一家当铺。

拿到当铺来做抵押的主要是衣服。

当冬季结束之后,许多人会把衣服拿来抵押一小笔钱,他们认为东西放在当铺里比较安全。当时在上海英租界里有家这样的当铺。一些偷来的财物若值钱一般都在大当铺里。假如抵押者不能在六个月或八个月之内赎回抵押物品,物品则归当铺老板。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图为1873年9月27日,

同治皇帝接见各国使臣。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

 英国使馆前的一幕。

刊印年代1892年,

作者M.普赖斯,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进出城门的车水马龙。

刊印年代1894年,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正在驶往朝鲜的高升号运兵船上的情景。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1894年7月25日,

清军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起航,运送清军士兵前往朝鲜牙山(아산),高升号运送了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行营炮十二门和大量枪支、弹药以及装载了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饷银。高升号在驶入丰岛附近海面时被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浪速号巡洋舰击沉。

 1894年8月1日,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10月下旬,

在日军越过鸭绿江防线,

占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

凤凰城、宽甸、岫岩等地,

威胁旅顺,剑指北京城。

北京城外,

传令兵将日军入侵的消息传到北京。

出处《伦敦新闻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