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龙劫(九)

 龙音阁 2019-10-06

第九章     君臣查龙

武英殿内。崇祯帝端坐龙座。他的面前站着王承恩、曹化淳和罗万英三人。

崇祯帝特免罗万英跪伏地上,只需立身答话。

只听得崇祯帝召唤了一声:“罗万英。”

“微臣在。”罗万英垂首应声。

“你可知朕今天为何叫你来这武英殿吗?”

“回陛下,微臣不知。”罗万英回的是实话。作为五品官员,被招进早朝,上皇极殿面圣多少还说得过去。皇帝破例召见一些低阶朝臣当廷问训以明察实情,也不是没有的事,但把未入阁的臣子直接叫进内阁议事的场所,就令人颇为费解,何况罗万英才只有五品官阶。这也难怪兵部尚书陈新甲出午门与奉旨进宫的罗万英迎头相遇时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他。

“昨日你向朕辞行,朕心中实有难言之隐。现在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关内关外,朝内朝外,事繁情急,疲于应付。朕希望身边人手越多越好,替朕分担国事、排忧解困。但朕知你家中老母病逝,须丁母忧三年,有意夺情拒准,又于心不忍。嗯。。。。。。朕,眼下手头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是关乎大明社稷前途的紧迫要务,必须物色一个能力超卓的臣工来担当此任。说实在的,换作旁人,朕还不太放心。你是朕一直看好的能臣,你在任上的工作卓有成效,实心办事又颇有见地,所奏谏言,朕都深以为然。朕还知你群书博览,各门兼修,见多闻广,爱钻研一些奇书异经,对玄学也非常感兴趣,确实是为朕办这趟差的最合适人选。”

崇祯帝之所以这样评价这位臣子,并非溢美之词。厂卫多年来没少对满朝文武进行各种明察暗访,每位官员的起居规律、行动去向、兴趣爱好以及人脉关系等都是了如指掌。如果需要对某个被皇帝钦点的人进行深入了解的话,哪怕是其在夜晚房中夫妻间耳鬓私语,锦衣卫也能探知得到。有明一代,全国上下人人皆生活在时刻被监视的阴影下,也是一件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民间至今留有一个传闻,就很能说明问题。天启年间的大太监魏忠贤专权时,百姓中怨声不绝,可又不敢公开言论,只好都在私下场合密聊。曾有四个人在黑暗密室中谈话,其中一人辱骂到魏忠贤,被突然闯入的一群番子提走刑审,治了大罪。那谈话的其余三人由于未应茬附和,反得到了魏忠贤的奖赏抚慰。靶向打击精准如斯,可见锦衣卫之神通何其了得。

此时,罗万英躬揖回应:“陛下过誉了。微臣涉书广泛,无非是多出于猎奇之心,未予钻研。臣虽不才但深受圣贤教诲。自古有道,忠孝不能两全。臣虽服丧在身,但国家社稷需要用臣,臣也只能先国家后小家了。只是不知这趟差要去哪里?又是所办何事?”

“卿有此言,朕心甚慰。朕还是要照批你的丧假,只是要麻烦你在回去的路上多绕个弯子,多跑些路脚,就算捎带着顺便帮朕办差了。”

“陛下尽管吩咐就是,臣愿不辞劳苦尽职办理,务求不辱使命,一定完成陛下所托重任。”

“好。果然没有看错你。朝中上下若都如你这般忠诚实干,我大明就中兴可待了。嗯。。。朕有言在先,此事异常重大,特地单独召你进宫,托卿之事务必紧守秘密,半点也不可泄露给外人,包括你的本部上司陈新甲。”

“既然有陛下面谕,微臣自当谨遵圣意,牢记在心。”罗万英躬身应诺,可心里存着疑惑:皇上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兵部尚书、内阁大臣居然被皇上排斥为外人?

“嗯。”崇祯帝很满意地看着座前的这位臣子。“呃。。。朕想先问问,你对龙知之多少?”

“龙?”罗万英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心说:“皇上怎么问起龙来了?似这等玄之又玄的事,不该出现在这样的场合。莫非自己听错了?”略经沉吟,他谨慎问出一句,以免闹出笑话。“这。。。恕愚臣滞钝,如果没有听岔的话,陛下问的可是那四灵之首、鳞虫之长的龙吗?”

“正是。龙。”崇祯帝竖起右手食指轻轻点着说。“说起那龙,乃我华夏之千年守护,存于经典,现于图腾,广播流传于江湖,又与我大明社稷兴衰戚戚相关。”

听到皇帝把龙与社稷关联起来,罗万英似有所悟,可还是猜不出这龙跟当前能扯上什么联系。

“罗万英,旁的莫想,只管将你所知道的有关龙的奇闻轶事和盘托出,说与朕听。”

“这龙嘛。。。愚臣。。。虽读过一些书,听到过一些坊间传说,那恐怕也是一知半解,不足论道。”罗万英一时摸不清皇帝的意图,真不好乱讲。

王承恩看出罗万英心存顾虑,不敢坦言,便轻声安抚道:“罗大人且放宽心,皇上有意听你说龙,自是言之无忌。”

“王承恩说得对。罗万英,朕准你直言无罪,今天说龙,百无禁忌,有什么说什么,待会儿,朕这里还要说与你一件宫外面不知道的事呐。”

真是越来越离谱了!大内密事那就是皇帝家事,外人甭说是知道,连打听一句都不行。皇家无小事,现在皇帝声称要说给一个外臣听,这得要让臣子担多大责任呐?搁谁也不会觉得这是个受宠若惊的好事。

罗万英听得是一头雾水,心中犯嘀咕:“皇上居然要说给我宫外面不知道的事?会是何事?难不成宫中藏着一条大龙?不对,龙是水中之物啊,要不就是那西苑太液池中。。。。。。那事,兵部怎好插手啊?得是厂卫的职责呀。哦是了,兹事体大,恐厂卫也对付不了。。。可找兵部也轮不到我罗万英头上啊,还有陈新甲大人呢。。。。。。”

正当罗万英胡思乱想之际,就听曹化淳清笑一声说话了:“呵呵呵,皇上,还是由老奴开个头吧,全当抛砖引玉,如何?”

“嗯,如此甚好,由曹老先生先入话题最好不过,听讲胜读十年书,朕昨夜听来已是获益良多,今日能再得受教,倒也欢喜得紧。”崇祯帝见曹化淳自告奋勇,连连称许。

“恳请皇上莫再过谦。您是每届科举殿试的终极考官,相当于天下学子的老师,而罗大人又乃科举出身,自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之人。老奴在这里班门弄斧,实是献丑了。”曹化淳连忙恭表谦逊一番。

崇祯帝喜上眉梢道:“这武英殿本就是举办经筵之所。朕在这儿理当多听少说。今日大家就都不要太拘礼了。你我君臣四人在殿上直管畅所欲言,互通心得。罗爱卿,你要多多效仿曹老先生,学而能讲、学为所用,方不负平生所学。”

“微臣岂敢?武英殿乃太师太傅及大学士为皇上讲经论道之圣地,哪容微臣在此僭越?”罗万英一躬到地,叩请辞谢。

这不怪罗万英不识抬举。武英殿谈经论道,那是讲资历的。敢跟皇帝白话的人,肚子里不是有撑船之笔也得是载舟之墨,非大儒大秀大智大贤难堪此任。

能为人师,已是读书人的成就。能为帝师,那就是读书人的无上荣耀了,比之高官厚禄,胜出十倍百倍。一般人不敢抱此奢望。

“哎。朕今天就召你来这里讲论龙经,有何僭越?古人有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你罗万英博读强记十数载,肚子里灌满了典学,也有资格在朕面前倒一些出来。朕不要别的,就要你那腹中完龙。”

罗万英看了看曹化淳和王承恩二人的神情,小心应承道:“那么,微臣只有斗胆,谨领皇命了。”

崇祯帝历来对自己看好并倚重的大臣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常使受宠之臣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当然结局大多不幸,诸臣皆令其大失所望。

罗万英作为兵部官员深知朝廷这几年日子不好过,皇帝同样如此,终日里忧国忧民,与群臣穷于应付多舛时局,难得赋闲,罕见到有如今日之怡情雅致,心中倍感差异。“皇上今日怎么了?说到龙,竟如此神清气爽?”他想。

曹化淳说话前先打了个哈哈。“呵呵,是这样,罗大人。昨晚,老朽已与皇上聊了很多龙的典故。皇上很想再找人从旁论证龙之起源及其真实存在的依据。老朽经多年翻寻经史子集,从各个时期的载录记述来看,龙之传说,绝非神话。”曹化淳看向罗万英缓缓道来。“我华夏一族与龙之渊源可谓深远。《山海经》中提到人祖女娲、始帝轩辕、贤圣夏禹,都是人面蛇身,鳞虫所化,之后繁衍出今日华夏大族。《山海经》之说,世人多喻之荒诞,罗大人以为信否?”

罗万英向着曹化淳抱拳应道:“噢,这个。。。《山海经》,在下倒也读过,却从未深究。此书原为周室秘藏汇编,多为巫术祭祀之用,所著内容囊括天文地理,奇草异兽,却无人见识。又因字句过于凝练,其中细节难得其详,故后人视作天书,用来搜神消遣而已。不过,秉心而论,《山海经》绝非无端之作,其所述地域也许不拘于我大明一隅,而兼九州之外,倘真如此,则其所述灵怪之物估计也都在异域生长,国人不能辨识。基于此推理,《山海经》中诸多不通之处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大明朝地处中央,周边环绕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其风土习俗大为迥异,更何况那些出没山林的花鸟鱼虫呢?我朝在永乐年间有三宝太监率队远渡西洋,就曾运回过大象、狮子、犀牛等罕见之物。假使我大明再派水师,周游环宇,将会有更多的发现,终将印证古人笔下俱是实录。”曹化淳频频点头应和。

“前人功绩令人神往。”王承恩也插了一句。

“朕若有中兴之德,日后匡定宇内,重整河山,必再多造乘龙巨船,分遣航队,巡洋八荒,货通八极。嘿嘿,到那时,朕还要亲自登舟出海去看看曹老先生说的那个大洋城呢。”崇祯帝也不觉生出一股豪迈之气。

“奴臣那时也要紧随皇上左右,伴驾护航。”王承恩也隐隐找到了那么点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感觉。

“大洋城?”罗王英头一次听到这个陌生域名,脱口一问。

“啊,这个大洋城嘛,老朽往下自会讲到,现在不急。咱们还是回来说那《山海经》。书里提到的上古先祖人面蛇身之说,以我个人拙见,并非什么怪体,而是一种信仰或是对生存环境中常见神物的崇拜。也就是说,在当时,龙应该与我们先祖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是人神共居。”曹化淳说到这里有意顿了一顿,瞧面前三人都在凝神静听,便接着继续。“《山海经》上说,各方诸神也都骑乘大龙。东方句芒、西方蓐收、南方祝融、北方禺疆不仅乘龙,且乘双龙。这就说明,在当时,龙很常见,亦不避人。”

“嗯,上古之龙,在当时人眼里或许是司空见惯。”罗万英不禁加入讨论。“以龙之盘曲多变,自然会使人们对之产生好奇。龙与山川、星河、雷电多给人以无尽神秘之感,因而也伴随着地理膜拜、星宿膜拜、气象膜拜出现了灵物膜拜。以后,更是将这些膜拜统一合并起来,成为了一种古老的固定信仰习俗。随之占卜预言之术得以兴起。至汉代有了成熟的谶纬学说,丰富了龙的美好寓意。汉后又被道家、佛家学说吸收发扬为神力护法,庇佑人间。”

“看来,鸿蒙之初,龙象质朴天然,与当今世人心目之龙有着很大差别。”崇祯帝仰视殿顶,思索着说。

“可唯独儒家典籍对神龙之说渲染最少。这也许就是子不云怪力乱神的结果吧?”罗万英提到了引领中华思想已达千年的儒家学派。

“儒家确实回避虚妄之谈,提倡务实治国。但龙之一说,贯穿于我中华文明绵延脉络,并不该归类于怪力乱神。儒家学说也未刻意排斥,相反儒家子弟竞相传颂‘麒麟送子’以彰显孔子出身之尊贵。而麒麟乃龙之九子。可想,龙之文化早已广殖人心。”曹化淳略作修正。

罗万英不由得看了曹化淳一眼。心里说:“这位曹公公虽有些强词,但说话倒也无懈可击。后面的议论,我须对他多加留意了。”

曹化淳见罗万英没说话,便又开口:“若说龙之起源,岁月亘古,今已无人能知。若论龙志记载,自我华夏有史以来,便不绝于书。古传《洛书》《河图》,就有说法。《洛书》曰:天之星有五宫。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中宫紫薇垣是也。《河图》曰:地之土有五方。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赤鸟,北方玄蛇,中方黄龙是也。天地有别,却不出五行之轨。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生生克克,周而复始,乃至无穷。商末周初的《鬻子·龙虎经》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气,不得真土,终不得成金液也。而占据地利之优的竟是中土黄龙。这岂非是说,我中土明国即是龙居之地耶?既是龙居之地,却不见龙,又岂不怪哉?”

罗万英道:“《洛书》《河图》,皆是上古卷幅,其中隐含着宇宙奥妙。在下确实无缘看过,不得参详。据说若能悟出其中奥秘,即可洞悉万物玄机,有倒转乾坤之能。但不知您是如何得见其真迹?”罗万英向着曹化淳躬身求教。

“临水楼台,近览明月。那不过是老朽凭借身份之便罢了。”曹化淳颇为自得地答道。

“曹老师自幼在内宫学堂寒窗苦读,比之外面的学子,所下辛苦分毫不差。作为内臣,虽有幸翻看《永乐大典》,那也是要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才能查阅,非是寻常太监干得动的活计。”王承恩借机给自己的恩公脸上贴金。

“在下这就明白了。于《永乐大典》之中寻觅龙踪,真可谓圈海围捞,事半功倍呀。《永乐大典》号称万书之书,收录了自上古流传下来的遗迹残卷一直到前朝的蒙元纪实,一概录入其中,堪称集中华典籍之大成。读书人得窥宝典便是不虚此生。若能有幸翻阅,更是三生之福啊!”罗万英激动得直搓手,恨不能自己也有幸一睹那镇国瑰宝的真容。

崇祯帝见罗万英这般推崇《永乐大典》,差点立马让王承恩带人去书库搬过来一本。但他还是很快压制了这种冲动。

百科资料显示:《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一代名僧姚广孝以及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负责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旷世全书,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丛集,全书22,937卷,仅目录索引就占60卷,由当朝二千名顶尖学者(翰林学士)耗时五年多(在1403年--1408年间)才告完成。该书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它百科文献,是世界上同类刊物中成书最早,最悠久的人类巨作,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完整的《永乐大典》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用明代营造尺永乐大典 来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开本宏大,具有大明皇家的威仪和气派。(为了让读者有一个直观感受,这里可以形象一点说,书本大到皇帝一个人都拿不动、看不了,必须由至少一个专侍太监使用直尺为其翻页。)每册《大典》约有50页,基本是二卷一册,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书叶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翻开书发出淡淡书香,十分考究美观。其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书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这册书的卷数。书衣正面的右上方还黏有一个框,里面用墨笔题写这一册所属的韵目,又低一字注明这一册是该韵目的第几册。如果手里有一部当时通用的《洪武正韵》的话,按图索骥,就能十分方便地从书山字海中检索到自己想查阅的内容。翻开书页,里面自有无数说头,自不详表。

试想一下,站在一万多部列立书架上的《永乐大典》,其巍巍之壮观,煌煌之巨浩,怎能不令一个读书人食指大动呢?

曹化淳嘿笑一声道:“嘿嘿,老朽确实从中得益颇多,若无宝典导引,寻龙根、溯龙源,谈何容易?”

罗万英凝眉思索道:“不过,依在下来看,《洛书》、《河图》应与《易经》相仿,说龙卜爻,寓意特以深奥,偏重注解卦事而非在记述龙之起源。”

“自始皇帝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又经楚汉相争、五胡篡华、安史之乱、蒙元亡宋,多起巨变之祸,前人古籍灭失无算,实为我中华文明数次惊天浩劫。老朽能力有限,在所有翻阅到的存世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详细记载龙说的篇章。”曹化淳面色沉淡地说。

“前番提到的《山海经》成书古远,但所述之龙,也是寥寥数语,难见端倪。”罗万英也摇首道。

“罗大人看过的《山海经》,老朽几可料定是民间版本,其中内容不排除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可能已被增删。《永乐大典》所援引摘录的《山海经》,是皇家典藏版本,更接近始原。”曹化淳面无表情地说。

“哦?”罗万英来了精神。“但不知,《永乐大典》所摘抄的有关龙的记述中,是否对龙的起源、发展、演变做了详细梳理?”

“《永乐大典》毕竟成书仅二百多年,只能对幸存于当代的藏书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可被战火毁掉的东西是无可弥补的,难以恢复古籍全貌。”曹化淳幽幽地说。

“咳咳,感谢老祖宗开国升平,编修盛典。这《永乐大典》里都摘录了什么有关龙的传说?”崇祯帝听着有些着急。

“回皇上,老奴是按着《洪武正韵》里的字表韵部平声一东,查到龙字排在第四。再对应大典页面上的韵目编列顺序,就找到了记载有龙的那一册。皇上不妨。。。。。。”

曹化淳还没说完,崇祯帝忙看向王承恩。“快去给朕找来。”

“哎!皇上。这就去。”王承恩一溜烟跑了。

罗万英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自是满心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