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学之“古意”

 挑燈看劍r7wtm5 2019-10-06

在武学中很多大家十分看重“古意”的体验和融入,这自然是一种高古甚至高蹈的境界,也是一条充满了孤独的旅程。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先贤们留下的武艺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古意”,然后再去读一些武学的典籍,当我们发现武艺的内容和典籍有相合之处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份惊喜从而陶醉于这种武学的享受。当我们练剑的时候,在格洗击刺中诠释剑法之精妙,翻开《朝鲜势法》,在其中寻觅古人的一份智慧,却发现古人对剑法的理解是何等高深而绝伦。我们虽然无法再现“公孙大娘”舞剑的那份千古神威,也无法用自己的三尺长剑去展现“越女”和“庄子”关于剑法的精辟认知,但我们在夜深人静时随心舞剑可以在“疯魔之境”中感受和想象那独有的“幽深”,那“示之以虚”的胆气和谋略,那“开之以利”的“直行取之”。在剑法的研习中,无论是单手之“击刺”,还是双手之“崩点”,或是换手之“提撩”,更有起伏间的“举鼎格”,剑走两翼之“左右夹击”,都汇集了古人对剑法在“战阵”和“临敌”中的理解,毫无虚华。用这样的“心境”来演习剑武学之“古意”

武学之“古意”法,自然在“神意”上就显得非凡了。枪法亦是如此,我们历来把长枪视为“百兵之王”,显然凸出了长枪的威力和枪法的重要性。古人根据人的形体把枪分为上中下三枪,称之为“上枪、中枪和下枪”,上枪称为“指南针”,中枪称为“四夷宾服”,下枪称为“十面埋伏 ”。在这三枪之中,古人最倚重的是“中枪”,也就是“中平枪”,并注诀曰“中平枪,枪中王,中平还须中平防”,从而衍生了“吃枪还枪”的古训。在三枪的训练上,古人可谓是别具匠心,提出了“照三尖”的理论,也成为后世枪法训练之玄机。“三尖”是鼻尖、枪尖和脚尖,也就是出枪的靶子,唯有如此出枪才能做到“招招见实”。在枪法的转换上,古人不但有“孤雁出群”中平直入的妙法,更有“鹞子扑鹌鹑”的左右兼顾,亦有“滴水势”的破下枪之法,有“青龙献爪”的长枪短用,有“无中生有”的“死活”之法,沉浸其中,感悟古人之关于枪法之“古意”,回味无穷。在棍法上,古人更是别有洞天,将枪法融入棍法之中,使得简洁迅猛的“揭劈”中有了枪法之“戳”,夹枪带棒,枪中寓棍,妙不可言。拳法上的“古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体现了古人在徒手格斗上的智慧与用心,且不说对动物的模仿是中国拳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而对腰臂和腰背的训练堪称到了极致,在技法上更是注重“上下周全”和“多算而胜”。翻开戚继光的拳经,读来可谓字字珠玑,“枪背卧牛双倒,遭着叫苦连天”,“挨步逼上下提笼,任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有搅冲劈重”。在诸多的拳学流派中,我们寻觅与古人心智暗合的那些技法,力图在技法和劲力还有神韵上“还原”那份千年或百年的“古意”,则是武学的魅力之所在。当我们在域外的武技诸如拳击、柔术、剑道、空手道和击剑的体验中,找到了和这些我们日夜体味的“古意”有相近或相似之处的时候,我们则是在武艺“交流”的层面“验证”这些“古意”的权威性和正确性,也验证了一句话“好的东西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从这样的角度,在当今武学领域,需要更多的人来寻觅、坚守甚至捍卫这份“古意”,让这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意”保持本色,不褪色,不失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