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与许广平是真爱还是各有所图?鲁迅死后许广平言行表明一切!

 鬼脸冰山 2019-10-07

世间的婚姻,有三种层次:可意、可过、可忍,可意难求,可过差强,可忍多数。这是作家张中行老先生暮年时的感慨。谈鲁迅与许广平的情感问题,不自觉想到这句话。

t011fa32c6bea88ba90.bmp?size=640x355

图:民国年代的北京\北平

有人有风景,而皆生于情感之美。鲁迅与许广平之间,是乱世之情,是忘年之恋,论学识是师生,论志趣是同道,论情感是夫妻,论人格是朋友,可说是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多重搭配的美满姻缘。

可是,现在社会上人以骂鲁迅为时髦,朱安的陈事固不被放过,连他与许广平的婚爱,都成了被诟碎的口实。我看到网上有大量帖子,口水携刀,谩骂鲁迅忘恩负义,在婚前对许广平可能是真爱,但是婚后对许广平实际很差,比如一方面不让她出去工作也不肯雇佣人,另一方面又暗暗嫌弃她变成为家庭妇女不能与他精神交流云云。甚至有更直露的说法,说他是纯视许广平为性欲对象与保姆需求的。

t013054875bc396c403.bmp?size=500x335

图: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的第一次合影

这样一些说法,当然是不合事实的。周许的结合,起初因身份、年龄诸问题,确实也受到一些非议,但他们后来有了事实上的婚姻后,其实屡屡羡煞他人,我们看民国人写下的回忆录,从未见有人说他们感情有不如意处。

其一,虽然,他们二人,也会像世间所有婚姻一样,总不能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偶尔甚至也会像你我一般,磕磕碰碰闹点小情绪。可这是人之常情吧。

t0150536fc065328ed3.bmp?size=640x920

图:许广平年轻时代,出身自广东政学军三界名门的许家

但是假设据此一点,就攻击其余,武断地推测他们貌离神合,许广平甚至于“向隅而泣”,这得是多么荒谬的推论!您以为许广平这样可以背叛家庭、可以不怕开除和学校斗争、可以在日军牢狱中备受折磨而毫无畏惧之人,是逆来顺受的女性,是那种仅仅为了生存性的互助、为了一张长期饭卡、得过且过维系婚姻之弱女子?这得是多么白莲花的要求和想象呢,连琼瑶阿婆哄骗无知少女,都不至于这么脑残对不对?

不但如此,鲁迅与许广平,不说是神仙眷侣的鸡汤话,也绝对是见和同解、意和同悦的美满姻缘。他们间那种发自肺腑的相知、那种颠危相扶的照顾,那种穷通不顾的情意,那种心心相惜的静好,那种生死与之的真纯,那种义不容辞无私无悔,见证俱在,文献足征,不应信口开河。

t018cb02a6258520133.bmp?size=640x907

图:从日本刚留学归来的周树人

可以绝对的说,鲁迅自有许广平之后,始终贞一爱怜,如夫如父,对得住许广平托付终生;而许广平在鲁迅身后数十年,无忝夫君遗愿,不愧未亡之施,生意尽矣而忍痛含辱,抚育孤儿,恤诸其家,前踣后继,此情不渝,感人肺腑,是鲁迅真正可以托生付死之风雨伴侣。这换一句矫情的套话来说,就是“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我自然也知道,在那些田园女权者和荒原圣母们看来,鲁许的结合是带有原罪的。这些同胞多少是有把自己遇人不淑的遭际转移到对历史人物谩骂之上的心思的,认为鲁迅娶了朱安,不能守着毫无情感的、旧时代指派的婚姻坟墓一辈子 ,就是妥妥的渣男,于死尚有余辜,他此外所有的爱情更是可恶的,甚至是该诅咒的。

t01fbbe47671ffe3cf8.bmp?size=1007x210

1926年1月13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驱逐杨荫榆”胜利后师生合影

但是,我们都知道,鲁迅与朱安女士的婚姻本身就是封建时代的悲剧,除了没睡在一张床上、除了在50岁左右终于下定决定和许广平走在一起之外,对朱安女士有愧对但也一直仁至义尽。是以即便鲁迅有不合期待,不是婚姻上的完人圣徒,可诬陷者又于心何忍、何思何虑如此罔顾事实、捕风捉影,甚至是血口喷人呢?

其二,周、许的姻缘,从萌芽到开花结果,都是许广平主动争取、苦苦追寻得来的。

t016a31be269634a27a.bmp?size=640x918

图:1933年5月1日摄,鲁迅最喜欢的照片。5月的上海还穿两件毛衣,只因毛衣是许所织

他们认识在1923年。彼时,鲁迅43岁,许广平25岁。“当时正在革命年代,认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陪伴,也就随她去了”的鲁迅,在母亲的包办下,已经结婚近20年,夫妻却没有话讲,“当成是母亲的儿媳,像对待客人一样尊重她,也不愿伤害她”,孤寡孑然一身。

许广平呢,出身广东名门望族,但是生下来就被迷信说是克父母,落地3天,就被许配给一个姓马的劣绅作儿媳。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被冷遇中读过的,长大后靠着自己的抗争,才在1917年解除了封建婚约,并谋求自立,孤身考进北京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t01c17e93e8c26b9009.bmp?size=500x410

图:鲁迅接受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师聘书,他也因此得与许广平认识

在学校里,她深深为鲁迅所吸引,“每星期翘盼着听讲《中国小说史略》”,也听别人说了鲁迅婚姻的事情,甚为惋惜,在书信对闺蜜说这是封建枷锁对两个人的共同折磨,是“给四千年的旧账陪着作一世牺牲”,但鲁迅威严,互相来往不多,点头而已。1925年,她参与维权反抗校长——即杨绛的姑姑杨荫榆,被无理开除,在彷徨中给敬爱的师长鲁迅写信倾诉。那是1925年3月11日,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往来。

在不断的书信交流和沟通中,两人生了感情。对于这段情感,鲁迅开始一直都是回避的,躲闪的,是许广平热情如火地展开攻势,并逐渐攻破了这位老男人的心。这些,至今还可以在两人的书信集《两地书》中清晰地看出来。

其三,周许在结縭后,始终是在相互扶助、恩爱相连的日子中度过那些刀锋岁月。

t01fc51b7520da35956.bmp?size=640x307

图:影视演绎

1926年前后,周许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从师生、战友发展为夫妻伴侣关系。他们之间相差17岁,鲁迅在给朋友书信中还是犹豫的,“那个人不是太为我牺牲了吗?”,是经历了不断的挣扎、咬紧牙关才走到了这一步。两个人也都是第一次感受到热恋。26年9月,鲁迅到厦门教书,分别4个月,他们长篇通信就有78封,互诉思念。

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鲁迅对许广平,爱怜有加,有时也不乏严肃,如父如夫。1929年9月26日,许广平生产,鲁迅当时发高烧,带病住进上海福民医院,陪在许广平身边,彻夜守护在侧。因为难产,医生咨询是要保小孩还是大人时,鲁迅不假思索说要保大人,幸亏母子无恙。许广平在多少年后,还是怀着那么愉快和感激的心情,回忆起丈夫鲁迅在此期间给予她的爱护。

t01fef9b392d69ecfb3.bmp?size=640x440

图: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鲁迅与许广平当年租房所在地

他们结縭十年,正是家国纷忧之际,小家庭的那种小恩小爱常常要被迫放下,不得已专注在外面的大是大非之上。这些年的鲁迅,生命早已不是自己的,而是和整个不义世界作斗争的抗争之躯,“贤内助”与过去的独立女性许广平也基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牺牲自我,日日夜夜陪伴在鲁迅身边,随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及感情上的慰藉,以成全夫君之志与中国解放之业。

t01b7f3ef96faebd94c.bmp?size=512x399

在许广平的回忆中,鲁迅是常因此对她满怀愧疚的。她说,夜里送走最后的客人,回到卧室,鲁迅看她疲倦,常会坐在床边说,“我陪你抽根烟好吗?”,她在烟火萦绕中睡着,偶尔醒来,总看见鲁迅心疼地看着她;空闲的时候,鲁迅会给许广平耐心地讲解日文本《资本论》,教她翻译童话集《小彼得》;他带她看电影,总会买最好的影院座次,以照顾她的近视眼。

t0107aa629a2b6f9bd6.bmp?size=640x440

图:鲁迅当年卧室兼书房

那时的白色恐怖政策让鲁迅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每次出门,鲁迅总不让许广平跟他走在一条人行道上,担心一旦有暗杀会连累许广平。他们真是乱世中的患难夫妻。鲁迅逝世前,在一本书上题写了一首深情的诗送给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10月19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鲁迅对许广平的嘱托,是“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而鲁迅病逝十年后,许广平依然心情不能平复,写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感恸今昔:“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直至1968年去世,许广平始终甘愿做鲁迅的影子,承其遗志,含辛茹苦,无怨无悔。

t0111bd378ae91b6ef6.bmp?size=640x668

图:老来得子,故名“海婴”

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当年是他们的共同好友,一直见证着这对夫妇的情感。后来,她在文章中写道,“鲁迅纵然在病中,和面对死亡的时候,除非有她作伴,他会拒绝到任何地方去诊治。自从我来到中国,我很少或几乎不曾见过男女之间有这样真挚的爱”。

其四,论到朱安,她其实也是是周、许二人共同的负疚对象,二人终其身也都在尽心弥补亏欠。

旧时代的婚姻制度给太多人带去伤痛。对鲁迅和许广平而言,朱安女士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以承受之重”。鲁迅确实需要对朱安道声抱歉,在这段都是身不由己的不当婚姻中,他自己忍痛孤寂近20年,而朱安实际赔进去一生。但若回到历史语境中说,这不能完全说是鲁迅之错,而是时代之殇。

t01c90baab3141250c0.bmp?size=640x838

图:朱安与鲁迅的结婚洞房

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已有旧婚约但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们,从武人蒋介石到文人郁达夫,哪个不曾抛妻弃子呢,唯一被认为可以善始善终的胡适,不也是和表妹曹诚英情投意合只是家有悍妇想离而离不得么?鲁迅一生没有选择离婚,像同行郭沫若、徐志摩那些人一样一甩了之,因为他想到的是,按照绍兴传统,被休的妇女将彻底被整个社会所鄙视与遗弃,他不忍。

他对朱安,没有男女感情,但有亏欠之意,也有敬重之心。他一生没有对朱安有所怨言怨语,而是同样充满同情和感激。1926年前后,朱安看到了周、许二人的合影,深感绝望,但是私下还是对人说,”这是我早就想到的。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在很多回忆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也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在家庭中的地位,自觉担负赡养的义务,尽可能地予以经济上的弥补。

t0128d0531f5e3c2d56.bmp?size=400x297

鲁迅离京后,每月汇款150银元,全由朱安支配,供其和母亲家用,此外指定专门给朱安个人的零花钱是15银,而当时上海工人工资最高的每月不过10元。另外,朱安女士的娘家,鲁迅也时有资助和关怀,这个在《鲁迅日记》中尚可按查。可以说,鲁迅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弥补的。

1936年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那些年月,战乱纷起,兵荒马乱,许广平以寡母带着小孩,在孤岛上海艰难度日,但是每个月还是硬着挤出钱来接济北京的朱安及周母。1946年10月,抗战胜利,许广平得以北上,和朱安会面,相处融洽。离别后,朱安还请人写信给许广平说,“你走后,我心里很难受。要跟你说的话太多,但当时一句也想不起来,承你美意,要我多买点食吃,补补身体,我现在正在照你的话办”。

t0176e0b5d7ef52c00e.bmp?size=500x256

图: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周海婴为其父扫墓

许广平对她的弥补之心,朱安是感念的。1947年病逝之前,她对身边人说,“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物价飞涨,自然是不够,我只有更苦一点自己,她的确是个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