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彩塑艺术的审美价值

 七烟 2019-10-07

      提    示  :  请 点 击 上 方  '福 建 佛藝'  关  注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重视精神体悟的特质相一致,所以很快被中国人纳入传统文化的轨道,敦煌石窟艺术正是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艺术的结晶。敦煌石窟是东方艺术的海洋,其中壁画与彩塑是两大构成部分,而彩塑的发展历史过程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因石窟开凿在砾岩上,不能雕刻,便采用泥塑的传统方法塑像,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1.线条
敦煌塑像艺术衣纹的处理多用阴刻线式,将绘画中线的艺术手法运用到雕塑上,体现了我国雕塑线艺术的特点,通过这样艺术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的世俗化状态。如158窟的释迦牟尼涅槊像,佛陀静静地躺在床上,头靠枕头,右手枕在头下,双目半闭,神态安详,嘴边还留有一丝含蓄的笑意,佛陀的五官、发髻和颈项塑功尤其细腻,无不显示出明净的线条。身上的袈裟,形成一道一道柔和的衣纹曲线,衣纹的深、浅、浮、实是根据内在体积运动而成形,与身体起伏的曲线相配合,透过衣纹能体察人体肌骨的形状,构成完美的韵律,“融化在线纹的旋律里”,是一种内在气韵的表现。而敦煌菩萨的形象万千,动作也千姿百态,在比例上几何型少曲线型多,这个形象表现十分优美。有的将双手放在腰前,身子微微左转,形成反“S”形的菩萨,具有娇憨多情的成熟女性风韵;有的胸部扭向左方,臀部耸向右方,构成温柔、丰润的轮廓线,线条流畅,身姿优美,有一种健美生动的美感;有的上肢动态纯净、和谐,通过几条飘带,轻纱薄罩,显得飘逸健美,这种形体及其运动,通过线条表现舞动之美。有的体态肌肉的起状隐显出手脚运动中的透视关系,甚至有的壁画上的飞天均呈侧身跪坐状,用线的刻面来传达敦煌彩塑的动态之美。线在这里的运用,使佛的形体简洁而柔和,很好地表现出佛的静穆、深沉的崇高境界,使菩萨的形体优美并具有风韵”

2.色彩
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敦煌彩塑的制作只能以泥塑和彩绘形式相结合,其中彩绘所用的红色颜料主要是朱砂与铅丹或土红与铅丹的混合红色颜料。蓝色颜料为合成群青(鬼子蓝、青金石),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石绿,白色颜料为石膏,从以上颜料的色种来看,敦煌彩塑的色彩繁多,然而在对塑像进行彩绘的时候,雕塑匠师并没有模拟现实生活的色彩:肤色不用肉红,用粉白;发髻不涂墨黑,而施粉青;眉毛不勾青黛,而描以石绿等等。这种色彩处理不但没有损害形象的真实性,而且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尤其是放置于花团锦簇的彩色壁画的前面,取得异常协调的艺术效果。在色彩上,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颜色的运用常常也反映出所对应朝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北魏时期主要喜欢用比较朴实土红、石青、石绿、黑、白几种。隋唐时期,喜用明亮色彩,常常使用富丽堂皇的金色来表现菩萨服饰鲜艳华丽。佛、弟子、天王,一般涂肉色或赭红色,天王的铠甲、形体为雕塑而成,而细部则靠彩绘来表现,各造像和柱台均施以浓厚艳丽的色彩,并描以金线,作风细致,这些明亮的颜色体现当时的繁荣昌盛。五代以后,色彩远比唐代逊色,趋于清雅,石绿成为主色调,这暗示出佛教艺术走向衰落。

3.空间
在敦煌莫高窟里,每一洞窟内彩塑与壁画都是一个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的完整世界,是一种对应呼应整体美的关系。窟内整个墙壁满绘着佛教故事的情节、场面,彩塑也会有主有从、有衬托、有照应、有节奏起伏、有微妙变化来对应壁画的情节内容,形成的统一的艺术世界。就连造像的位置在洞窟的摆放也是有空间顺序的,集中在一一个坛座上(在洞窟后壁龛中)的塑像,一般是七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其中二力士在最外侧。一般佛像为主体性造像,呈现为圆雕形式,身后龛壁上都有其背光与身光的圆形或莲瓣形光环围绕。以佛为中心向两面展开排列在两旁的菩萨、弟子等形象多以类似的圆雕形式表现出来,而供养人的形象则多被绘在墙壁之上,龛楣雕有装饰性的图案或飞天。到晚唐及五代,开始把天王(或力士)不与佛及菩萨等共置于同一坛座上。而造像本身也通过不同的制作手法(浮雕、圆塑、悬雕)来体现不同的空间位置,早期彩塑主要以浮雕表现,由于姿态种类不多,经参差排列,贴在壁面,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以圆雕表现,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但仍然不能从四周观赏,背部紧贴壁面,在人物的手等局部的塑造上仍然采用浮雕手法处理,到隋唐时期,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敦煌彩塑制作工艺就由高浮雕变为圆雕。这种圆塑是可以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的,是完全立体的塑像,完美表现主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其余如塑像的衣服、飘带及人字披的背、檐等,悬插在壁面上的彩塑,是用悬雕的手法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是一种二点五维的空间表现。通过这三种工艺的表现,其佛像、菩萨像、天王以及其它装饰类物体的主次性就通过的空间来完美表现。在这样有序的艺术世界中,多种造型方法共同发挥着作用,表现出整体和谐的浑然气势。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使得敦煌彩型有壁画作衬托,寓装饰于空间感中,寓彩塑于壁画的空灵意境中,并通过浅浮雕与壁画相结合的处理手法,达到珠联璧合,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敦煌彩塑具有历史性和永久性,它通过雕塑的艺术形象来传播佛教思想,是地域文化融合的光辉典范,体现出了各个朝代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水平的不同。敦煌彩塑的价值来自于它的形象,匠人通过阴刻线式来刻画人物的形体特征,以色彩增添形象的真实性,用圆雕、悬雕等工艺表现彩塑的空间位置,从印度佛陀原生形象向东方形象的造型演变反映了先人再创造的能力,人体比例协调化使其真实而不缺乏装饰意味,反映出崇拜者神圣到世俗的心理变化。敦煌彩塑是宗教艺术的高度发达的象征,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反映广大人民的精神信仰。敦煌彩塑艺术是一部打开永远读不完的艺术巨著,对敦煌彩塑的研究应从多个角度去挖掘,找到敦煌美学的真正价值。

敦煌彩塑艺术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