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部崛起的壮丽10年 谁能担当起中部的“领头羊”?

 修悟搏 2019-10-07

2019年,是中部崛起规划出台10周年。

中部地区,横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依靠10.7%的国土面积,承载约26.6%的常住人口,不仅是我国人口大区,更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制造业聚集区。

一段时期,中部发展质量比不上东部,发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一度陷入“中部塌陷”的焦灼之中。在提出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开始把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上日程。

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也正是在这份文件中,武汉、郑州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由于地处中国经济版图“腹部”,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融贯南北,市场潜力大、经济增长后劲足,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更深层次的是,“中部崛起”的目的在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加快东部发展”一道构成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回看这风云澎湃的10年,中部崛起的成绩到底如何呢?

1、中部龙头之争

首先,从经济规模的变化上来看,2018年,中部六省GDP总和超19万亿,占全国GDP的21.3%。

其中,GDP总量上来看,河南一直稳居中部第一,2018年接近5万亿。其次是湖北、湖南、安徽,而江西和山西两个省份,一直处于末尾跟随状态。

而从GDP增速来看,10年间增速最快的是湖北,达到了247.4%,安徽、江西、湖南增速也都超过了200%,而山西无疑是最落寞的省份,10年增速仅129.9%,年均增速只有8.6%,是资源型省份衰落最典型的例证。

再拉近时间来看看2018年六个省份的数据表现。

2018年,中部地区的表现亮眼,全国GDP增速前十名中,中部有4个省进入。其中,安徽、江西增速超过8%,湖南、河南、湖北增速也都在7.6%-7.8%的水平,只有山西的增速低于7%。

工业增速方面,中部地区都位于全国中上游,其中安徽增长9.3%,位列全国第五。

在财政收入、固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资金总量、上市公司总数等几个指标中,河南都位居第一。

2、最强省会之争

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的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下,省会往往是该省的“单极核心”城市,以强省会建设激发大城市经济群的带动效应,进而助推全省发展。

2019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以高达9.2%的经济实际增速居首;南昌、武汉、郑州增速分别是8.5%、8.4%和8.2%;长沙和合肥居末位,却也达到8%和7.9%,跑赢全国6.4%的平均增速。

纵观2009-2018年六省会的GDP总量,武汉、长沙、郑州先后突破万亿。其中,武汉独占鳌头;长沙、郑州则持续发力,紧随其后;合肥在2011年吞并原巢湖市的两个区县后,奋起直追,发展同样迅猛;山西是煤炭大省,太原受制于资源型城市,发展曾一度停滞,但通过积极转型,近两年在经济增速方面一马领先。

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印发,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专家表示,中部地区三个“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中,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尽管经济上与武汉存在差距,但是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河南省丰富的人力资源更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所在;长沙则是以815万的人口,实现了11003亿的生产总值,虽然GDP超过郑州,但长沙在人口、政策红利等诸多方面,较之郑州和武汉,都属于“洼地”。

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部的最强省会之争,将在这三个城市中展开。

3、中部产业之争

从地理上看,中部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横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最重要的河流,水陆四通八达。

近年来,中部地区科技水平进步较快,创新力量日益壮大,各省产业优势各具特色,为中部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四梁八柱”。

武汉,坐拥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以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是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之地,也是构建武汉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地。

郑州则以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和食品服装业见长,且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长沙是工程器械之都,拥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大龙头,其重型装备制造在全国举足轻重。

合肥是显示产业和家电产业的高地,南昌拥有食品、汽车和电子信息三个千亿级产业,太原以轨道交通和煤化产业为主。

然而,这10年来,中部六省内部长期处于竞争状态,缺乏合作,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合力。这也使得中部崛起的声量,越来越小。

究其原因,还是得从区位因素说起。中部地区是唯一一个纵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地区,覆盖地区的气候、生活习惯、产业结构都差异巨大,导致没有合作的着力点。

此外,随着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群和中心都市圈时代。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更小尺度的区域单位,比东中西部这样的宏大概念,无论是政策的协调灵活度,还是人口、资金技术的流动性,都更具有优势。

而中部地区,内部就包含了几个城市群,又因为差异较大,城市群之间联系度太低导致了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

4、中部城市未来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处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战略,中部的强省会城市或将在“中部崛起”的下一个10年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部地区作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之一,蕴含重大发展机遇。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当属富士康落地郑州,直接带动了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进出口规模,这对城市的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其次,交通物流方面,武汉、郑州、合肥均提出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武汉和郑州地处要道,属于传统的交通中心,高铁兴起后,武汉便有了“高铁之心”的称号,即以武汉为圆心,所有开通高铁的省份,都在武汉的“7小时”半径内。而合肥近年也顺势打造出国家级综合性交通枢纽,对其成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作为中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中心,不管是普铁还是高铁,其线路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而在航空港吞吐量方面,郑州的客货运规模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

在产业创新方面,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等行业的集群式发展将更深层次地推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