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理论】 慢性白血病,分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Cml),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它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LL),是机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和积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国CLL发病率低,一般只占白血病总数的10%以下,居白血病类型的第4位。由于慢淋患者淋巴细胞寿命极长,并经常伴有免疫反应缺陷,故又称“免疫无能淋巴细胞蓄积病”。 【中医理论】 根据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及乏力等特征,属中医“瘰疬”“积聚”“癥瘕”“虚劳”等范畴。乃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毒邪入侵,伤血及髓,致使气虚血亏,邪与营血相搏结,使气血流通失畅,脏络瘀阻,久而成积。本病为气血痰食邪毒相互搏结而成。 【临床特点】 Cml临床上以乏力、消瘦、发热、脾大及白细胞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血象有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达20×109/L或以上;骨髓增生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和红的比值可增至(10~50)∶1。CLL是以淋巴结肿大为主,常伴有肝脾大,贫血及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伴有皮肤损害。血象示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大于10×109/L,淋巴细胞占50%或以上,绝对值≥5×109/L持续4周或以上;骨髓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辨证论治】 慢性白血病的辨证论治见图6-4。 图6-4 慢性白血病的辨证论治 1.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1)气阴两虚、痰瘀内阻 证候:身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腹内痞块,或颈项腋下瘰疬痰核,唇甲无华。舌淡晦黯,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散结。 方药:四君子汤合麦味地黄汤合化积丸加减。 (2)气血两虚 证候: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唇甲色淡无华,腹胀纳呆,腹中痞块大且硬。舌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兼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3)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眼花,两眼干涩,口干心烦,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月经量少,胁下痞块,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兼祛瘀消积。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4)热毒炽盛 证候:壮热口渴,咽喉肿痛,口腔糜烂,衄血发斑,或便血、尿血、胁下痞块甚大,或见胁下疼痛,或全身肢体剧痛,腹胀便秘,纳呆,形体消瘦,兼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黯,苔黄,脉洪大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痰火郁结 证候:痰核瘰疬,皮色不变,按之结实,倦怠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化痰。 方药:延胡四逆散加减。 (2)积聚虚损 证候:痰核瘰疬成串而生,积聚痞块,腹部作胀,形体消瘦,面色少华,低热盗汗,或潮热起伏,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腻,脉细数,或弦滑数,尺部重按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养正消瘤汤加减。 【单方单药】 ★青黄散 [用量] 青黛、雄黄,剂量按9∶1。 [制剂] 研细末服。 [用法] 诱导缓解剂量为每日14g,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为每日3~6g,分2~3次饭后服。 [功效] 消肿散瘀,凉血解毒。 [主治] 慢性白血病慢性期瘀血热毒内结者。 [出处] 民间验方。 [说明] 青黛味咸,性寒;入肝、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基本功效为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明显的缩脾作用,疗效快、不良反应轻。对机体免疫功能没有抑制作用等优点。 ★青麝散 [用量] 青黛30g,麝香0.3g,雄黄15g,乳香15g。 [制剂] 共研细末。 [用法] 每日3次,每次0.1~1g,口服。 [功效] 活血通络。 [主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瘀毒阻络。 [出处] 《要药分剂》。 [说明] 青黛味咸,性寒;入肝、肺、胃经;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脾经。具有开窍,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基本功效为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乳香味辛,性苦,入心、肝、脾经;其基本功效为调气,活血,止痛,追毒。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明显的缩脾作用,疗效快、不良反应轻。对机体免疫功能没有抑制作用等优点。(魏睦新,刘佳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