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介绍将领出场时,往往会说“此人身长八尺,天生神力,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民间关于具体的“十八般武器”所指各有不同,不过排在前四位的四大兵器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刀、枪、剑、戟”,其中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戟为百兵之魁,枪则是百兵之王。 枪的长度基本为人在站立以后,双手上升的高度,也就是说枪基本都为长枪,当然也有长度在半臂左右的短枪,不过那已经不是战阵杀伐所用之物,而是可以用来作为暗器飞镖投射出去的奇门兵刃了。长枪的具体来源已经不可考,有史料记载说这是上古时期的苗人所传,说是苗人一个叫做武吃氏的部落专门练枪,其族人从五六岁开始便得练枪。 不过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在史料上没有见到其他与武吃氏相关的记载,让大众更加信服的解释是长枪来自于长矛,原始部落的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利用并制造简单的工具,并且采用长长的木棍、竹棍运用到军事行动当中,后来又在长棍上加上尖锐的刺,于是就有了矛。 后来发现矛实在是过于笨重,没有一定的臂力不能施展,于是就相对轻便但是柔韧性要更好的枪也就随之而生,枪与矛的主要区别在于杆的材料,矛是重兵器,杆主要是以枣木乃至于精钢制成,而枪的杆则要求不能过于沉重,所以在隋唐以后,枪的使用渐渐取代了矛,因为更加轻便。 枪分为两大主体部分:枪刃、枪杆,这两者是必须要存在的,如果没有枪刃的话就成为了棍,如果没有了枪杆就成为了飞枪,另外还有枪缨和枪纂,这两者通常都存在,但是不存在也没关系,它依然是杆枪。枪纂是装在枪杆底部的锐利物,相当于给枪装了一双“鞋”,可以有效保护枪本身,同时在临阵对敌之时,倒转枪柄以后就能够利用枪纂杀敌。 枪缨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装影视剧中那一些威风凛凛的将军,使用的长枪上面基本上绑着一簇红缨,看上去似乎与那一些书生所携带的扇子上有着挂坠一样,都是为了装饰,但其实并非如此。这个红缨有着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是作为枪杆与枪刃的分隔物,能够让使用者更准确地找到手感;其次是在临阵对敌的时候,能够通过这簇红缨来扰乱敌人的视线。 最后也就是最为真实的一个用途,说起来还是有点让人害怕的,那就是“吸血”,当枪刃给对手造成伤害以后,对手身上的血自然而然也会顺着这个枪刃流出来,如果没有这簇红缨的存在,那么血就会直接流到枪杆上面,造成“滑不留手”的情况,这在战场上显然是极为危险的,有了这簇红缨以后就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 古往今来善于使枪的名将有很多,最为出名的如“杨家将”,在战阵厮杀中所练出来的杨家枪法,另外还有岳飞师从周桐又经过自我改进创新的“岳家枪”,还有赵云、马超等人也是以枪法出名,这大概是因为枪对于使用者的要求很高,能够用好枪的人本事基本都不会太差,所以也就更有希望成为名将。对此,你怎么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