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年来,每个中国人的家中,都会有一件或几件珍贵的老物件,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珍贵瞬间,见证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档案馆共同推出融媒互动报道《人民的珍藏》,带大家看看老百姓家中那些饱含历史沧桑、记录江苏辉煌的珍藏。 如今,大家传递信息非常便利,电话、语音、视频……人与人之间串联起一条条看不见又近在咫尺的通讯网。而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讯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 今天,我们征集到的这件藏品,就和早期通讯有关。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处居民区,住着一位和新中国同龄的老人——周要武,他是一位退休投递员,更是位有心人。他把工作时所穿的制服、骑的自行车,以及一些有意义的信封都珍藏到现在。 周要武是1980年从部队回南京后,被分配到热河路邮局当投递员的。在所有藏品中,周老最想推荐的是一个有点发黄的信封。 这是一封台湾来信,寄信方是台北市,收件方是南京市下关。 从1988年至今,这个旧信封被周老珍藏了31年,它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收信人的弟弟到台湾去了,非常渴望找到他在南京的哥哥,就寄了一封信回来,信封上写着“三所村16号 王和 王贵 王全礼 张学义(收)”。 但是,三所村16号根本没有这些人。不过,信封角落有着小小的三个字——铁路局,为邮递员寻人提供了信息。 周要武就一遍又一遍地跑铁路局,问那里的铁路工人。到第十六天,终于找到一个叫王松涛的老工人,他说王和是铁路分局的离休干部,住在安乐村一带,但具体地址不晓得。 周要武又到派出所查户卡信息,奔波了近20天,找到一个叫陈满的人,他在三所村住过。这个陈满,就是信封上的收件人"王和"。 陈满和弟弟失去联系四十年了,他告诉周要武,“你们能把信件送给我 ,太意外了。”说着,泪水就淌下来了。 就这样,一对分离的兄弟终得团圆。他们送给周要武一个信封,留作纪念。 周老的职业生涯都浓缩在这一组数据里: 70年弹指间,通讯已从"见字如面"发展到"万物互联",而我国通讯事业,更是在近5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家庭基本靠书信作为主要通讯手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电报开始普及,但费用较高,只能惜字如金。 20世纪80年代初,固定电话出现,但是安装费用较高,家庭没有普及。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通了国内第一台寻呼机(BP机),即时通讯时代到来。 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寻呼机(BP机)和汉字寻呼机(BP机)进入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早期移动电话大哥大出现,只能打电话,而且电话费用和通讯费都很高。 2000年前后,手机迎来2G时代,手机具备了打电话、短信、彩信、上网(WAP)等功能,手机从"贵族"到"平民"。同时,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逐渐代替纸质信件。通讯方式更加多元。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为三大运营商颁发3G运营牌照, 3G时代到来,手机可以发语音和视频、收发邮件、玩手游。 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普及,国产智能手机异军突起。2013年12月4日,4G牌照正式发放,4G时代到来,用手机在线看高清视频成为可能,手机资费标准一降再降。 2019年,开启5G时代,我国通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从1G到5G,我国从完全购买到跟跑、慢慢地并跑,再到如今在某些领域领跑的自主创新过程。 移动通信和超级计算机、北斗系统,都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标杆。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倪志新 虞嘉 吕莹莹 李扬 桑雨生 编辑 /蓝妹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