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延庆胡家营东周遗址

 千秋志 2019-10-07

    2010年4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道路建设工程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施工范围(胡家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通过勘探发现了大量遗迹现象,根据勘探结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自2011年3月11日起与延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发掘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截止到目前,共发现遗迹现象60处,其中房址24座,灰坑21座,灶址11座,沟4条。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铁器、铜器等五大类遗物。
    胡家营遗址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胡家营村,北靠松山,南邻妫水,东距玉皇庙文化墓地约6公里,西侧为胡家营村。发掘区的地貌为山前台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在发掘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进行发掘,逐层向下清理,并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
    根据考古勘探结果,在遗迹密集的区域进行布方发掘。发掘区共分为两部分:一区以顺时针布10米×10米探方20个;二区位于一区的北侧283米处,由南向北布5米×5米的探方6个。
    一区南侧有两条较大的冲积沟,尤其G2含砂石量特别巨大,应为当时的河道,绝大部分房址均分布在冲积沟的北侧,因此当时的居住方式是滨河而居。
    房址大部分为半地穴式房屋,根据其平面形状可以分为方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状等三种。房址一般由门道、柱洞、踩踏面组成,只有少部分房址有灶。门道的朝向有西北向、东向、南向等,目前尚未发现其有一定的布局模式。灶址根据其构筑方式可以分为堆石灶与土灶,此外在F21中还发现一座壁式土灶。灰坑均为口小底大的袋状灰坑,开口形状较为规整,深度一般不超过1.5米。
    发现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铁器与铜器等五大类,以陶器为主。陶器器形以各式陶豆、折肩陶罐、夹砂陶釜、夹砂陶鬲、燕式鬲等五类为主,此外,还发现有陶拍、陶盂、陶瓮、陶甑等。陶器整体也体现出一种时代特征,如早期的陶器多夹砂陶、多褐陶,制作也比较粗疏,后期的陶器多泥质陶、多灰陶,器形规整,轮制技术高超。


    石器的器类也比较丰富,有石斧、石锛、石球、石削、石钺等,还有部分磨制光滑的石璧与其他石器。
    骨器的器形也较多,有骨锥、骨针、骨簪、骨镞、骨铲等。
    发现的铁器有铁斧、铁镰、铁环首刀、铁镢、铁锥等。
    铜器发现较少,仅见铜镞,铜锥。另发现铁铤铜镞一件。
    根据《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全面收集了动物骨骼,并采集了土样,以期了解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大部分遗迹现象都开口于⑤层下,包括大部分房址、灶址和灰坑,应为同一时期的遗迹。该遗址的文化层可分为五层,前三层出土遗物较少,年代较为晚近。④层出土有较多汉代的陶片与战国时期的遗物,如器形规整的泥质陶罐、泥质陶豆,也有少量掺杂云母的夹砂褐陶釜,其年代为汉代文化层,时代略早。⑤层出土较多夹云母的红陶釜或褐陶釜,沿内有凸棱,腹部斜折内收,这种陶釜与房山区南正遗址战国晚期的陶釜器形相似。出土的铁镰、铁环首刀、铁斧等与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晚期的铁器相似。此外陶豆以泥质为主,制作较为规整,还有较多的柱状鬲足,可能为燕式鬲鬲足。陶纺轮中也有利用夹砂陶釜加工而成的纺轮。其年代为战国晚期。④层下的遗迹现象有Z1、Z3、Z7、F18、H6等单位Z1、Z3、Z7均为堆石灶, F18为以石块为柱础的近圆形房址,房址也有堆石灶Z3。由于④层下遗迹介于④层与⑤层之间,其年代为战国末期到汉朝初年。
    ⑤层下的遗迹包括了大部分的房址与灰坑,是遗址的主体。出土的遗物夹砂陶釜较少,且为弧形勾沿,属夹砂陶釜中的早期类型,并发现有夹砂灰陶釜;出土的肩部凹弦纹下带刮痕的泥质灰陶罐,这种陶罐带有明显的玉皇庙文化晚期的风格,遗迹中出土的夹砂褐陶指甲纹三足罐和夹砂质陶耳,在玉皇庙文化晚期中也较为常见。三种器物的时代均为春秋晚期到到战国早期,其他遗物的特征还有,褐陶豆数量较多,也有一定夹细砂的陶豆,豆柄一般较高;夹砂陶鬲较多,石器主要出土于此期的遗迹当中。陶纺轮中夹砂材质的较多,加工也较为粗糙,大部分锥状纺轮均出土遗迹当中,出土的石器较多。因此遗迹的年代下限不晚于战国晚期,上限可能已到达春秋晚期。除了燕文化的夹砂陶釜与燕式鬲足外,带有玉皇庙文化风格的折肩罐、三足罐也较多。清理出的房址与中原文化的规则形房址相差很大,再加上遗址位于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界地带,遗址的面貌体现了多元的文化风格。
    胡家营遗址的重要性主要通过其地域性、时代性、与遗迹、遗物本身的特殊性体现出来。胡家营遗址位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界地带,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此前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墓葬方面,房址在北京乃至整个冀北地区发现较少,而成规模的聚落遗址则更少。胡家营遗址⑤层下发现的大部分房址呈不规则形的半地穴式房屋,其建造方式与布局为探究当时人群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考古发掘结束后通过专家组验收并对胡家营遗址的文化遗存作出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表示,该遗址从地域上分析,应属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出土遗迹、遗物亦表现出北方民族半定居状态下的生活场景。遗址④层下为主要堆积,年代应至少包括春秋晚期至战国两个阶段,出土的遗物亦可与琉璃河、军都山、玉皇庙出土物相比照,也许与玉皇庙墓葬有属同期的聚落遗存,如此,该项发掘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吴加安研究员表示,遗址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充分反映出东周时期该区域的特点。从遗迹现象上看,该遗址以东周时期居住址为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填补了该时期该区域的文化空白。
    由此可见,胡家营遗址的发掘是北京地区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探究这一地区文化的族属与南北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延庆县文物管理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