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 《示三子》: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陈师道 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 整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大意是说:你们走远了,天天不在眼前,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我并不会怎么惦记。可是,眼看你们快要回来了,我反而觉得日子难以忍耐了。你们突然站在我眼前,我竟有点认不出了。岁月真是无情啊!见到你们,我真是欢喜到了极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只是不停地流眼泪。等到眼泪好不容易收住了,我又忍不住笑了,这笑容里包含着多少悲哀啊!我明明知道这不是一场梦,可我的心却一直在摇摆,感觉不踏实。 说具体点,此诗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儿女”二句写初次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他们分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重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了知”二句则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更加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陈师道此二句也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但陈师道却把杜甫的诗意点化出了新意。 与其他诗作相比,陈师道这首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通俗易懂,没有什么华词丽句,也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更没有什么新颖章法,就像家常聊天一样,明白如话,没有一丝矫饰造作之气。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反而更容易令人感动。该诗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真挚的感情,全诗处处真情流露,字字发自肺腑,纯美无比,文学上所谓的至情无文即是如此。我想,只要在生活中经历过分别的人,只要曾经有过思念的人,都会理解世间为人父母的不易。 作为一首纯情之作,陈师道用最简单、最直白、最质朴、最精炼的语言,却写出了人世间最真诚、最感人、最纯粹、最动人的父子之情,写尽了世间为人父母的种种不易,读后令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因而这首诗堪称宋代诗坛最催泪的诗作,当然这也是陈师道最为杰出的一首诗作。 能写出此类浑朴的作品,这主要得益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写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此诗就是他这一思想和主张的生动实践。这是一首举世公认的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此诗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参半之心态。用极简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作为江西诗派与黄庭坚、陈与义齐名的“三宗”之一,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既能写诗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大多艰涩难懂,因而我不是很喜欢,但唯独这一首,令人钟情有加,不思卒读又忍不住时时去读。就如每次阅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当看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句时,我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一样,读完这首诗,也总是掩卷长叹。 大家都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先生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淋漓尽致,真挚感人,从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的关怀和爱护,令人无不动容。如果您已经为人父母,如果您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与孩子分离,不烦也细细品读下陈师道这首《示三子》。读完之后,说不定诗中那个点触动了您,也会让您忍不住泪流满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