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邦,大家便会想起他杀功臣的事情,认为他残暴不仁。 可事实上,这位47岁起兵,54岁当皇帝的汉高祖刘邦,他对百姓非常仁义,对自己的父亲也十分孝顺。 古人崇尚见到皇帝要行跪拜之礼,那么刘邦称帝后,是如何避免父亲行跪拜之礼时的尴尬场面的呢? 1、刘邦该不该让父亲给自己下跪的难题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举行了登基大典,他的身份也一跃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但当皇帝之后,刘邦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开始沉迷享乐,这位54岁的老人,需要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例如如何分赏功臣,如何制定国家的法律制度? 【刘邦剧照】 这些摆在面前的难题,是刘邦即便有张良、萧何等谋臣在,都要头疼一阵的问题。 刘邦做皇帝的时候,一开始每过5天,就抽出时间,去瞧瞧自己的老父亲,好好尽一下孝道。 这在我们看来,俨然就是一个孝子形象,有钱就不顾家人的情况并没有在他身上出现,好事嘛!刘太公高兴了,可刘太公的属官就紧张起来,他对刘太公讲:“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大意便是,高祖虽然是您的儿子,可国家不能有两个统治者。现在高祖是皇帝,全天下都属于他,您虽然是他的父亲,却也属于他的臣子,哪里有让国家统治者给自己大臣行礼的道理呢!这样下去,高祖的威望就会慢慢下降呢! 听完这话,刘太公虽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但却听懂了一件事:这样下去对自己儿子不利。 作为疼儿子的老父亲,刘太公在刘邦下一次来见他时,拿出扫帚就把刘邦赶了出去,并且对他说:“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 2、刘邦有妙招 如果换一个人,遇到这件事,肯定会为难好久。 毕竟,一面是君臣秩序,一面是父子亲情,两者是很难取舍的。 在刘邦生活的年代里,君主通常要死去了,才会由他的后代继承职位,而像刘邦这样创业党,就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了。 所以,摆在刘邦面前的这道,如何处理老父亲要坚持的君臣礼仪问题,就成了一道开放创新题。 这道题,就是刘邦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次重大考验,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找到了皇权与继承者之间和谐相处的秘诀,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父子反目的剧情发生。 所以,此时的刘邦不仅要想出办法,还要想出能够让天下人满意、又不破坏世俗伦理道德的方式! 《史记》记载刘邦想出的办法是: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重要消息: 其一、刘邦下令,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自此他便开创了皇帝可以提前退休,然后以太上皇的身份接受儿子跪拜的名分; 其二、刘邦认为刘太公的属官做得很好,既维护了帝王的声望,又兼顾了道德礼仪,因而刘邦赏了他500斤黄金。 事情到此,机智的刘邦,便开创了一种延续两千多年的制度,解决了自己如何避免父亲给自己下跪的难题。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