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还能不能在微信上好好社交?

 老鄧子 2019-10-07
最近经常会错过一些真正朋友的朋友圈。

今天早上打开微信通讯录一看,已经有4948号“好友”。说实话,如此数量的“好友”,已经没有任何可能“遍历”所有人的朋友圈了。

一方面是我想看的朋友圈被淹没,错失了了解朋友们最新动态的机会。另一方面,大量无价值的朋友圈扑面而来,成了无意义的社交“噪音”。

微信2011年诞生以来,就像它的slogan说的那样,已经成为“一个生活方式”。

八年来,微信早已从最初的“熟人社交”变成现在的“泛熟人社交”。很多时候,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拿出手机,互相扫一扫,加个微信好友,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

但其实大家彼此都知道,如果接下来没有实质性的进一步互动,加了微信好友也并不意味着彼此就真的成了好友。

微信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沟通、社交方式,但我自己在微信上,也感到了很多困扰,前面提到的社交“噪音”,只是其中的一种。

我是一个有某种社交强迫症的人,第一次接触一个陌生人,如果对彼此的关系还有某种期待的话,一定要知道对方的名字、职业,如果知道他的老家在哪里、大概年龄多大、在哪里上学、学什么专业、有什么爱好,那就更好了。否则的话,我会觉得有些“焦虑”。

所以,关于微信名,我自己一直坚持实名,也希望我的“朋友”最好也能实名,即便不方便实名,也最好能用某种方式告诉我你是谁,我会第一时间做好备注。看着微信通讯录里形形色色的“蓝天”、“小事”、“爱的家园”、“Alex”、“Allen”,除非是我们很熟,否则因为无从判断你是谁,我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不关注、不沟通。

对于一个我不知道他名字、也不知道他其他个人信息的“好友”,他的朋友圈,特别是那些属于他个人信息的朋友圈,对于我的价值几乎为零。在一般的社交活动中,没有任何人愿意去关注另一个“陌生人”的吃喝拉撒细节,除非他带有特殊的目的,比如说为了研究。

所谓社交,永远都是双向的,同理心很重要,我比较不太适应的微信社交行为有如下这些:

1、把朋友圈当“广告圈”。一定程度的“广告行为”大家也都理解,但如果只顾自己“做广告”,连续刷屏,难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绝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被朋友圈里的广告信息骚扰。

2、连续发大段语音。这个不用说了,它可能位列中国人微信十大恶劣行为之首。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方便听语音,而且大段语音的沟通效率很低,微信的设置又是你必须一次听完,一旦中断,就必须重新开始。所以除非有特殊关系或者出于特殊原因,否则永远不要连续发大段语音。我自己对于不太熟的人发过来的大段语音,基本就是忽略,而且感觉对方不太尊重人。

3、不要在朋友圈发情绪化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在别人看起来是指桑骂槐、莫名其妙的东西。朋友圈是“广场”,不是你家的“卧室”,你发的所有东西,不仅是为了自己“发泄”,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非明确指向性的指责,特别容易让人对号入座,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很多人。

4、不要在朋友圈发特别容易引发争议的个人观点(我自己也要注意)。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你喜欢吃臭豆腐,但你也要理解也有很多人讨厌臭豆腐。你喜欢你自己吃就完了,没有必要天天给别人“洗脑”吃臭豆腐的1001种好处。

5、不要转发未经证实的谣言等不实信息。我看任何内容,首先看信息源,一个不靠谱的信息源,大概率说不出靠谱的东西来。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一些诸如“政商参考”之类的自媒体,内容咋咋呼呼,还是少转发为妙。还是那句话,朋友圈是“广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转发的内容负一定的责任。

6、对于真正的朋友,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他的个人信息。比如,他最近去哪旅游了,去哪吃好吃的了,去做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看了什么有意思的电影,读了什么有意思的书……我想,这才是微信社交真正的价值,让在物理世界上分隔很远的朋友,也可以时刻互通音讯,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