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10月7日,适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九九”与“久久”同音,故重阳节赋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重阳,“小师范生们”心怀忐忑,班门弄斧特别刊发一位德艺双馨、“公龄42”的小师范生——尊敬的李淑章老师发表在《老师范的故事》中的《公主府》以飨众位师范人,谨祝李老师健康长寿谨祝各位长者健康长寿 公主府 李淑章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至于怎么考的,考了第几名,这些东西压根就没进入过我的记忆库中。因为上中学以后,考试对我来说,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根本无须动脑子的平常而又平常的事情。 作者李淑章——上师范时,就是因为这点络腮胡,同学们叫他普希金 倒是考上师范学校后的某些人、事、物、景,在我的脑板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哪张更像普希金 首先,一上师范,就对“公主府”三个字极感兴趣。那是因为我上的师范学校就在公主府内。我相信,只要是在呼和浩特上过师范的人,除脑子不正常者外,没有谁不知道公主府的。你想,那时的我们,无论男女,都正值情窦初开之时。听到公主一词,都有一种好奇而向往的冲动。总想象着自己同她最好有点联系。 那么,究竟有没有联系呢? 原来这座府第是清朝康熙皇帝给他的女儿固伦恪靖公主修建的。康熙为了他的江山稳固,对蒙古地区实行怀柔政策,其中的一招,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族的领袖人物。上述这位公主就是嫁给敦多布多尔济为妻的。据说,这位公主跋山涉水来呼和浩特后,就不愿意再往远走,于是就选定我们读书的这块土地,盖了自己的府第。我们上了师范后,听到的其实很少,就知道这里是康熙女儿住过的地方,说她长得很漂亮。也许,那时我们之中,女的在想,她就是那个公主;男的在想,他就是公主的丈夫。不过,向上帝保证,我可从未有过此种非非之想!但是,我同公主也有一定的联系,那就是当年公主的纤足经过的每一寸土地上,也都留下了我的脚印。 其次,学校的悠久历史让我们感到骄傲。因为它被誉为塞外最早的教师的摇篮。那时听说中国有不少名人都是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就觉得自己的选择实在高明。这里,请允许我根据老友张澍莘提供的材料,简介一下这所学校校名变动的情况。老友今年七十八岁,曾当过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告诉我,这份材料恐怕是“绝版”。我相信!因为我搜遍有关这所学校的网页,其记述都属残缺不全。 这所师范学校始见于1907年,那时是清朝末期,校名是绥远师范学堂。1934年,校名是绥远省立归绥师范学校。解放后的1950年,改名为绥远省归绥师范学校。我是1953年上师范的,那时仍是这个校名。师范学校一上就是三年,到1956年毕业。其间,校名更改过三次:1954年3月因学校所在地划归内蒙古,所以校名更为内蒙古归绥师范学校;当年5月因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所以校名随之更名为呼和浩特师范学校;1955年,因为呼和浩特又成立了一所师范学校(二师),即后来的民族师范学校,所以,再更名为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 最后,说说1953年我初到师范学校的一些记忆。 记得那年我是徒步从大姐家所在义和巷出来,一直向北走的。街道两房都是些低矮的土房,其中很少有商店。路上实在没什么东西会引起我的注意。但一到公主府,那就不同了。吸引我的不仅是朱红色的校门与古雅的门楼,更吸引我眼球的是校门两侧那一对据说是汉白玉雕成的石狮子。一进校门,迎面就是有雕刻的照壁。虽不像后来我看到的北京故宫的九龙壁那样气派宏伟,但那时的我已感受到公主的威仪。心里一乐! 过了照壁,向右走几步地,那几间正房,就是我班教室。我被分到14班,是本届新生第一个班。与上中学时不同的是,我们班是纯一色的男孩子,一个女孩儿也没有。女孩儿哪里去了?她们都集中到一个班里去了,曰18班。 诸位读者,我之所以写男女分班的事,不仅因为这事在我的脑子里转悠过,而且因为以后要写的不少事,与此有关;现在提前写几句,算是做个铺垫。 中间前面的是李淑章的历史老师杨诗庚,后面的是我们的老大哥(同学)张诚,左面的是杨盛 李淑章的师范同学唐英清,同学称他作曲家。当年师范有首“校园之歌”,作曲唐英清,作词李淑章。那时全校学生都唱,还得了市里的奖 写《漫画李淑章》的作者杨盛和李淑章 友情蓝皮书——《漫画李淑章》 杨盛 著 这篇文章该结束了,但对于我的师范生活与师范情结来说,却仅仅是个开头。 某年,我们几个同学在母校校院合影。左起逐次为杨盛(已故)、戈福成、闫瑞(已故)、高继唐(我们14班班长)、张诚(已故)。其馀两人忘了姓名。唉! 教育厅组织全区专家若干名评估全区师范学校时,与某师范学校领导合影,中间有李淑章,右面最后一人为原呼市师范学校教导主任雷险峰 左为原呼和浩特师范学校王庭奇校长,右为李淑章 现在的李淑章(一) 现在的李淑章(二) 现在的李淑章(三) 现在的李淑章(四) 作者简介: |
|
来自: 元导 > 《社保 养老 老兵 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