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员运营(1):会员的三种基本模式

 倾星水恋 2019-10-08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用户运营具有无可动摇的价值与意义。而细化到会员运营,要想拉长用户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发挥用户价值,我们就先要明确会员的基本类型有几种。

围绕用户的工作很早大家就都在做了,最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概念,重新拿出来炒热了增长、aha moment、用户分层等等。

当然,整个大环境也导致了用户运营确实成了接下来3-5年互联网产品发展的重点。

从2010年到现在接近十年的产品经理红利期,产品经理技能、理论甚至标准产品都已经标准化了,最不济就是照着行业第一抄一下准没错。

在共享经济和短视频瓜分完4G最后一波蓝海之后,各行各业基本上也没有蓝海垂直分舵了,过去只要投入技术和产品就有大批用户涌入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在整个互联网用户群体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围绕如何留下已经存在的活跃用户,尽可能的拉长用户生命周期,提高用户价值就成了现阶段续命的重要手段。虽然5G和IOT时代的船票还不明朗,但是留住现在手里的用户总是在下一次浪潮来临的时候多一分胜算。

说到用户运营,就不得不提会员运营的终端——会员。不管什么产品,如何拉长用户的生命周期,最后一定需要一个终端去让用户价值变现。无止境的资本投入,没有利益产出的系统,都是不健康的。

这次先聊聊常见的会员形态:

1. 独立服务包

将独特信息、内容或服务以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这种形式的会员服务,本质上它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或服务自身具有比较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免费提供,这个服务包可以通过单独售卖的形式获取一定的物质回报。换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会员理解为这类服务包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环境下的营销形式,固定的生产成本,伴随会员量级的提升,可以获得更大的边际收益。

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和常见的社交类产品的会员模式就是这种打包服务模式。这种会员模式的关键点在于成本控制和会员规模的拓展以获得最大边际收益。

1)内容型平台

比如腾讯视频、得到。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一些是开源,一部分是节流。内容平台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内容自制、产业自投等方式,在产业上游降低内容端成本,这样同等价值售卖出的内容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有的时候,这些平台的内容运营还要善于挖掘本平台内部优质的PGC团队,寻找良好的内容IP,获得更高的溢价。

2)工具型平台

如百度云盘、迅雷等,这类服务本身就有比较高的存储成本、带宽成本。因此,大量资源的上传和下载的带宽都是受限制的,会员体系带来的成本平摊可以比较好的缓和用户量级激增带来的成本激增。

3)社交平台会员

典型的就是tinder、探探。社交软件你可以理解为套了一层皮的工具型产品。实际上社交产品的成本主要来源于第三方提供的反垃圾服务、IM通讯服务等看不见的东西。而他的应用层是人和人的互动、社交软件的会员,主要是通过构建各种各样的玩法场景来构建会员权益。手段比较丰富,可以提高社交效率的道具,超级曝光,特别喜欢;可以是查看一般用户看不了的东西,比如对方的信息,对方的标签,谁喜欢了我;还有一些特殊的身份标识,在社交的氛围中彰显个性。

总而言之,以服务包形式售卖的会员,基本上是非歧视性的会员机制。付费用户可以选择购买一定周期的会员,服务期限过了以后,特权消失,人人可以购买。

2. 储值型会员

这类会员常见于线下场景,比如知名的比如星巴克的星享卡、超市、网吧以及Tony老师出没的各大理发店,最近迅雷也推出了一种终身会员卡。储值型会员其实就是通过储值换折扣的方式,强行绑定消费场景,用牺牲单次服务利益确保多次访问。

储值型会员,在服务提供者触达用户能力不足的时候,尤为有效。它确保了用户在某个特定低频需求出现的时候,会联想到你的服务场景。互联网产品中,我了解到的可能就是喵街的365卡是储值型VIP体系。喵街作为银泰的产品,是线上线下场景结合的,也不难理解选择这种形式。

作为服务提供者,无论是超市、网吧、理发店还是商场,空转成本都不低,在没有客流量的时候,依然有高昂的成本。就像那些一折机票,不管有没有人坐,飞机都要飞回去。而且因为场所、员工数量的限制,即便是人流量满负荷,也不会有足够大的边际收益。所以通过储值和会员折扣,牺牲一些利益,换取稳定客流水平和综合价格收益平衡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难操控的体系性。

储值型会员成本一般比较高,需要用户提前垫付一笔资金以获取不同梯度的权益。在绑定了用户多次访问行为的前提下,在每一次用户访问的时候,再渗透其他服务,通过提高每次用户访问客单价的方式,把会员身份让出去的利补回来。

3. 积分累积型

会员的另一种形态是积分成长体系,将不同行为模式的用户选出来,给与不同策略的运营,特别的对于那些用户价值较高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这种策略理论上,对于高频使用关键行为或高单次消费的产品都适用,比较常见的案例,比如支付宝、航司、酒店以及游戏充值的积分系统。

我个人用这个公式去粗略的估算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 = (渠道权重*用户注册 + ∑(关键行为标准价值*锚点触发数) + 活动/营销/售卖加权)*活跃衰减参数;

大概解释下上面的公式:

1)渠道权重

其实这是一个用户初始化得分,默认这个权重是1。从跨BU和跨公司合作的角度来看,一些优质渠道,比如兄弟部门产品过来的用户,我们可以通过接口直接获得这些用户在其他产品中的表现,如在兄弟产品中很活跃,有付费潜力等。他们理论上可以获得一些比较好的起点分,更快的进入用户运营的主视野。

2)关键行为标准价值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流程是,通过场景先定义某一类用户的标准使用路径特征。先分群,再分层,交叉对比找关联。技术同学聚类的时候是从来不会只获取孤立的特征点进行研究的,一定是链路数据越详细,链路越长越好。整个链路特征清晰以后,选取链路上关键性的几个点来形成比较明确的用户行为画像。产品功能上来看,没有哪一类用户是一定不用某个功能的,只有某一类用户对某个功能的使用前度高低之差,这些就是用户特征在功能节点上的表现。

比如以虾米音乐为例,我们按行为(次数/日)来描述两类行为特征的用户:

  • 伐木用户:启动(6)→每日30首(1)→收藏(1)→我收藏的(7);
  • 开荒用户:启动(5)→推荐歌单(8)→收藏(12)→猜你喜欢(5)→收藏(24);

可以看到,同为听歌用户,常用路径所包含的场景不一样,他们的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常见的伐木用户扩列的方式是每日推荐,大部分时间都沉溺在自己熟悉的旋律中。而开荒用户的扩列方式非常广,推荐歌单刷很多,而且还会听个性电台,他们的关键行为在于对新内容的挖掘和工具使用上。

当然,这个数据不是全部数据,开荒用户可能包含伐木用户的一些数据,甚至更高,比如反复听刚刚收藏过的一首歌。研究用户,只有通过链路的方式,把用户当成个人看,你才能研究透彻。只围绕某个功能的使用情况很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就是上次活动效果非常好的用户分群,下一次不好用了。

我们再往下走,在开荒用户中,按照使用app时间的长短,还存在:

萌新用户:启动(1)→每日30首(2)→收藏(2)→推荐歌单(1);

成熟用户:启动(5)→推荐歌单(8)→收藏(12)→猜你喜欢(5)→收藏(24)→我的收藏(28);

商业上来看,作为一个音乐类APP,便于新歌曲推广宣发的功能对于整个生态的发展示更有利的,他们会获得相对较高的行为权重。因此也就意味着,开荒用户的关键行为会更多的落在这些权重加成。

3)活动/营销/售卖加权

是指一部分活跃参与平台活动,购买活动商品的用户,价值会有加权。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用户,总有一部分是对官方活动特别感冒的,而另外一部分是怎么操作都不搭理你的。有的时候,选好活跃分群,对于获得效果的评估往往更客观。

4)衰减参数

这部分的意义在于,我们所有对用户行为价值的追溯都是在某个周期内的,比如用户在首次付费后一个月内没有再产生付费行为,那么平台对他的服务优先级会衰减,把资源集中在给周期价值更高的用户提供服务。当然衰减周期和衰减量,还是要根据业务特性来设计。

最终,我们可以根据某些功能的使用情况变化来量化用户习惯的变化,也可以综合使用情况对某个用户群体的变化进行跟踪,转化成量化值进而评价某个活动的效果。

一般来讲,资本理解用户价值是某个产品的市场估值/月活跃用户数,这是一个基础期望。用户价值高于这个值,低于这个值,他们对于平台生死存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用户价值的最终量化结果,按照资本期望进行层级划分,来划分用户层级。积分体系也是常见的歧视性体系。


当然,积分体系最重要的部分还在于积分体系的设计。积分发放规则、积分回收手段。通过积分引导用户行为,并通过运营手段、权益设计,实现成本控制、成本分摊和积分回收,积分的发放还涉及到权益的表达、用户会员认知等等,这部分我会单独总结一次,就不在这里做展开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的三种基本的会员模式,大家可以尝试着把自己常用产品的会员套用一下,看看他是什么类型的会员,为什么选择这种类型。有我遗漏的类型,或者对于我列举的类型,大家有自己的见解,欢迎留言互相学习。


~~~


本文笔者将与大家聊一聊会员权益常见的几种表达形式:经济实惠型权益、效率体验型权益、流量体验型权益,以及物流专享型权益。

会员权益,是在固定成本投入前提下的资本倾斜,取一点属于常规用户的体验,补到会员权益上。

聊权益包装和用户认知之前,我想先安利两个理念:

  1. 商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决定产品可以获得的流量宽窄;

  2. 用户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时间和金钱来量化,降低时间成本(提效)或减少金钱成本(高性价比)是用户认可度最高的需求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会员权益常见的几种表达形式。

一、经济实惠型权益

1. 表达形式

最直接,应用范围最广,也是用户认知接受度最好的权益方案。金钱是最直观的权益认知媒介。近

些年,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大部分产品把目光放到了用户基础非常大的虚拟代币上,比如:话费、Q币、点券、大型视频站会员等等,通过第三方折扣买入虚拟货币/商品,进而进一步压缩权益成本,留出运营空间。

以我操作过的案例来看,明确经济实惠型权益,在新用户转化的能力上是其他形式权益的1.5甚至2倍的效果。

2. 工具使用

首先,选择合适的用户分群

没有哪个权益是为所有会员设计的,精确打击,才能事半功倍。

用户分群一般在运营平台都有响应的工具,如果没有,就需要自己定义用户动作阈值,进行组合,然后找DBA的小伙伴帮你跑一下数据,你再娴熟的使用Excel 进行一下整合就可以了。分群是一个漫长需要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细化运营的大前提。下面是有赞商店后台的分群推荐,仅供参考。

其次,明确现阶段的运营目的

用公司阶段性战略目标,指导运营工作的方向,这样你工作产生的价值才是被认可的。比如:年底的销售额 KPI 是月交易额1个亿,我们现在的月交易额是7000W,距离年底还有5个月。

我们先要看一下,我们的活跃会员/活跃用户的会员转化率是否达到了业界标杆水准,如果没有,那么提升会员量级是最有意义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会员拉新。

那么,在哪个场景拉新,使用什么手段拉新,拉新活动怎么策划,需要什么资源。如果已经达到了业界标准,看看还有没有可能再提高,更好做的应该是提高客单价。也就是需要寻找到普通VIP向超级VIP的过度,这里需要足够强大的产业生态支撑,比如淘宝的88VIP。

再次,结合前面的目标人群特征,寻找权益场景

一般来说是权益沉淀的地方就是权益场景,我把她定义为“用户使用流程里产生停顿的地方”。经济优惠类型的特权通常是跟物品的价值价格信息,以及支付行为捆绑出现的。

比如:在商品详情页的按钮或者商品详情描述上,给与折扣或者红包优惠展示;

再比如:付款的时候,用户会停留在订单结算页面,这个时候在订单详情信息下方,推荐购买会员或者使用优惠券/积分,往往会有比较好的转化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会员日,会员专场促销等形式,制造付费景,来宣传拉新。

比较常见的就是积分抵扣、淘金币、支付宝会员日都是类似的理念。通过积分+金钱的方式,看起来是积分抵扣消费额,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支付场景,拉高用户价值。

最后,是目标权益工具的选择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的运营小伙伴经常会跟我说,我要优惠券功能,就像京东那样,我要XX功能,就跟XX一样。但是从来没有告诉我,你要这个工具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做出来的东西很有可能不是你要的。

比如:你说要一个红包功能,我可能做的是满减红包(目的就是冲GMV),可能是通用有限期的红包(冲成交笔数),特定时间折扣券(刺激复购),也可能是个分享红包(激活沉睡用户)等等。

合适的工具选择和表达, 才能帮助我们完成运营目标。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微量的价格优势对于头部用户而言吸引力比较小,一些本身就非常具有付费能力的用户,如果我们不能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经济回馈,他们希望的得到的是服务升级。一般来说,红包权益都是在基础会员等级就开放给所有用户了,而对于较高等级的会员,会员机制会通过其他形式来增加吸引力。

二、效率体验型权益

1. 权益表达

花钱买效率,用更少的时间,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

在效率体验型权益的表达中,用户对于最终效果有明确的认知是非常核心的工作,一个对最终效果没有明确认知或者期望的用户是非常难形成价值转化的。所以,用户的预期管理是效率体验型权益表达非常重要的一环。时间虽然不可以打折,但是通过速度量化以后,依然可以找到百分比来表达效率的提升。

2. 工具使用

在预期管理的表达上,需要选择用户明确可认知的期望收益。但是,这种通感类的体验,用在平台型的产品中非常难找,对策划人员来说很有目标感的短期收益,未必能在用户端产生共鸣。

所以,一般这类权益都是让用户先试用一下,获得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体验预期,建立体验与效率的关联。

试用是最常见的让用户直观的建立预期的手段,比如:迅雷的加速试用,王者荣耀的英雄/皮肤体验卡,支付宝余额宝体验金、腾讯视频付费电影的6分钟试观影等等。

试用通常是一个周期性的拉新转化工具,对于非VIP用户,他的二次弹出周期,试用时长,试用功能的自身成本(比如:余额宝体验金最终的用户收益总额),试用功能的机会成本(试用之后,用户无需再购买)等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密核算,避免试用工具的使用造成不可估计的潜在损失。

对于游戏产品而言,他的边际收益非常大,所以游戏产品中,试用是非常泛滥的机制,可以用在各种虚拟商品的销售环节。

而对于像服务包会员体系下的内容型产品,整包试用是不可能的,服务包属于单次消费既享收益性业务。

比如:票务优惠,可以查看以前看不到的内容等等,如果想开发试用工具,只能从拆分权益入手,把权益独立开发成道具;比如:淘票票会员可以通过节假日买≥2张票赠送爆米花优惠券的形式,让用户间接体验会员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宝的会员效率权益比较独特,作为一款生活支付类软件,他提供了支付宝App之外的生活中有体验断点的效率解决方案,像机场和高铁站的快速通道。转账汇款的快速到账,免押金使用共享单车等等。

三、流量体验型权益

1. 流量表达

流量是一个中间价值,高端的用户可以通过流量进行变现,也可以通过能力进一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流量能力。

用户除了直接获得经济收益、效率收益,流量体验型权益就是最常见的会员权益——独特的视觉标识,独特的曝光方案,比如:加V、贵族标识、头像框、皮肤、聊天气泡、排行榜、推荐榜、热榜等等,在一切用户可以露出的场景,为会员提供不一样的视觉外观,形成流量聚焦。

2. 工具使

对会员特殊身份的表达,通常是伴随产品功能的漏出而存在的。基本上,头像框,昵称,字体颜色,标识,背景板是常规用户可见个性化流量方案。

其实不是每个会员系统都需要构思这部分的特权,以为如果用户在整个特权使用链路中,没有足够的个人信息露出场景。即便做了很多的个性化权益,实际上收益都比较低。

个性化的内容,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直接通过图文,排行榜或者奖品陈列的方式,直观的展现给用户。

四、物流专享型权益

1. 物流表达

这个物流不是我们常说的快递,而是指物品的流通,物流体验表达的是:某些东西为会员限定获取或者会员限定价格获取。

他的一般形式为实物奖励,比如:周边手办、签名物品、见面会、应援团等等。

2. 工具使用

通常这类物品在二次元,游戏或者饭圈会特别流行,比如:某某渠道会员的专属礼包。

积分商城的运营也有一部分思路是物流权益。通常这种物流的体验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基本上并非用来拉新,而是用来维系老会员活跃专门的权益。

好的物流体验权益,可能对新会员入会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但是一般来说,深度体验内容的传播对于新人吸引力不强,但是对于中间层级会员的晋升吸引力会比较明显。由于物品稀缺性的缘故,通常用任务,排行榜,抽奖等方式来做,既能起到活跃用户的功能,也能有一些回收积分的效果。

以上就是四类常见的会员权益的表达大类和具体的工具形态,再来概括一下:

  • 在《会员运营(1):会员的三种类型》中,我介绍了:服务包、储值型和积分会员,以及他们经常出现的产品类型。

  • 在《会员运营(2):权益的四类表达》中,我总结了经济优惠型、效率体验型、流量体验型和物流专享型权益,以及这些权益在运营操作的时候常用的工具。

前面两篇文章我聊的东西都比较抽象和概况,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加一篇案例,初步拟定是以网易云音乐的会员为例。详细的串一下前面两篇文章内容的应用,看看:网易云音乐的会员属于什么类型的会员?提供了什么样的权益?这些权益是通过什么形式去表达的?用了什么的样的工具来开展运营?在脑洞一下未来要怎么去拓展自己权益,怎么拓展自己的打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