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庠序”:中国古代的学校

 大盗宝库 2019-10-08
    古人把地方官办的学宫说为“庠序”,后泛指学校。庠序,都有“广”,与房屋有关,序本义指房屋东西墙。《尔雅·释官》曰:“庠序,官也。”《礼记·王制》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注曰:“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如庠士,即在学生员,又称“秀才”。《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明清时期的州县学校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庠老,是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
  关于庠序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述了一个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仁君的故事,间接表明了庠序的功能。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建议梁惠王多办学校,加强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可见庠序就是以教育为主责的。
  “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人心未肯抛膻蚁,弟子依前学聚萤。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这是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时任成都节度副使裴铏作的《题文翁石室》,赞美西汉时期文翁在成都创办官学的事。文翁在汉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蜀地处于西南边陲,文翁把教育作为治理蜀郡的要务。他选派年轻官员到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为解决学费问题,文翁甚至减少了郡守府中开支。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另外,他“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收家庭困难的子弟为学宫学生,免除他们的徭役。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汉书》赞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裴铏诗中提到的“文翁石室”就是文翁创办的学宫,庠序指代的就是学校的意思。据说“文翁石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所以文翁是地方官学的首创者。宋朝李石作《黎州鹿鸣宴》一诗,诗中云:“圣化如时雨,吾门自教风。文翁来蜀郡,常衮在闽中”,也对文翁兴办教育、传道授业的行为进行称颂。
  在中国古代,“庠序”的功能一直比较受重视。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得以乾纲独揽。汉武帝想做一个在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下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并广开 言路、征集良策。针对汉武帝的要求,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其中就有请求汉武帝重视教育的建议,他说:“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后来,武帝在京城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推广文翁的做法,设立“庠序”,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民间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
  北宋时期曾官至枢密使的田况在《儒林公议》卷上说:“时山东人石介、孙复皆好醇儒,为直讲,力相赞和,期兴庠序。”说的是石介尊师重教的事。石介是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人。天圣八年(1030年),26岁的石介进士及第,授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元年(1034年),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通过郓城举子士建中介绍,石介与孙复相识。当时孙复是一个累举四次不第的秀才,郁郁不得志,二人在功名、地位上相差悬殊,但是石介并不以为然,与其一见如故。石介推尊孙复的学问和道德,拜孙复为师。景祐二年(1035年),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兴建学馆(即泰山书院),邀请孙复在此传道授业,孙复名之曰“信道堂”。孙复居泰山8年,从事经学研究与讲学,撰写了《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等著作,声名渐显于世。庆历二年(1042年)以后,石介、孙复相继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苏轼有诗称赞石介曰:“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办学传道,以其“明人伦、尚礼教”的功能,实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的儒家理想,一直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推崇和赞赏。
  总之,庠序作为中国古代学校的重要形式之一,历史悠久,其发展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定了尊师重教、传承文化的优良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