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岸边有一项工程媲美万里长城,专家说:一定要好好保护

 历史解密坊 2019-10-08

雄伟的万里长城屹立不倒,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或许您还不知道吧,其实在黄河岸边,也有一项媲美于长城的伟大工程,而且它不仅是历朝历代的“生命线”,更象征着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可歌可泣的工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然后自西向东穿越整个中国腹地,最终汇入渤海。黄河滚滚,波涛汹涌,虽带来了无情的灾害,但也滋养了肥沃的土地,更孕育出了古老而又辉煌的华夏文明,故此,我们也将黄河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

在历史上,最早关于黄河的记载,见于战国的《尚书·禹贡》,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在派军征讨吐谷浑时,还曾让人查找黄河的源头,是谓“观览河源”。再到清代康熙年间,拉锡和舒兰探明黄河源后,还撰写了《河源记》,并绘制了《星宿河源图》,使人们能更加清晰的了解黄河。
除去了解黄河之外,古人还学会了利用黄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开展航运,即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将大量的物资和粮食顺利地运送至沿河两岸的城镇,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问题来了,黄河漕运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所面临的都是湍急的水流,或者是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故此,古人为了克服黄河漕运的困难,便修了一项工程,即黄河栈道。

黄河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陡峭的山崖,以及险峻的石壁上修筑一条通道。从考古发现来看,目前已经确定的黄河栈道有40余处,主要分布在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一带,虽然大部分的黄河栈道都已经自然毁坏,但通过赫然在目的孔洞和台阶,我们依然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它们曾经的雄伟。

对于黄河栈道的修筑年代,专家们通过一些铭文和史料的记载,确定始于汉代。例如,栈道上最早的题记为“建武十一年”,即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而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在修建和开拓黄河栈道。根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载,唐代的黄河漕运量最大,因此也是兴修建黄河栈道的鼎盛时期。从两汉到盛唐,从两宋到明清,在这数千年间累计修建的黄河栈道,其长度和规模,早已超过了万里长城,成为中国漕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专家们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绝大多数黄河栈道都为“凹”型,宽约2.5米,距离河面高约3米。黄河栈道通常的修筑方式,是在绝壁上开凿大如水缸的方形孔洞,然后再插入粗树固定,最后连成道路。如果遇到转角地方,工匠们还会开凿“牛鼻孔”,用以系住黄河漕运的渡船的缆绳。黄河栈道不管是以哪种方式修筑,都是极其困难和危险的,因此和长城比起来,其艰辛更是有过而无不及。
或许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就疑惑了,古人拼死拼活的修建黄河栈道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小编在一开始就提到了,黄河漕运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水流湍急处往往会发生事故。因此,古人修筑栈道是拉纤的,即纤夫在黄河栈道的两侧,用力拉住漕运的船只,在逆流而上时,控制其速度和方向,以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尤其是在黄河的枯水期,纤夫和黄河栈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或许就不存在黄河漕运了。由此可见,黄河栈道的功用是巨大的。如果说,长城能让百姓睡得香,那黄河栈道,就能让百姓吃得饱。
如今黄河栈道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曾经的功绩却永铭史册。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残存的黄河古栈道遗迹,同时也是为了留存那难忘的历史记忆,以及弘扬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奋斗的不屈精神。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