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被尊称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中国的国宝”。荣誉满身的季羡林,既不是世家子弟、也并不出自于书香世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 因家境清贫,他上不起私塾。6岁以前,他一直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直到1917年,他离家投奔济南的叔父,才得以进入私塾接受正规的教育。 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能获得后人的敬仰尊崇,除了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季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自己:
一、低调谦和,质朴纯真 季羡林任北大副校长期间,曾多次走在校园里,看学生年轻的面容。 一年开学,一位新生到北京大学报到。炎炎九月,这名学生提着繁重的行李,满脸通红、汗如雨下,眼见报到处新生扎推,实在不便。 正不知所措时,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往他的方向走来。学生以为是学校里巡逻的大爷,便走向前委托他帮忙照看一下行李,自己报完名就回来。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报名手续复杂繁多,需辗转几个地方办理手续,等一切处置妥当,时间已过正午。 这名新生心想,自己的行李会不会已经被人拾了去?他急忙跑回去,没想到,老人头顶烈日,捧着一本书在行李旁入神地看着。 第二天开学典礼上,他看到昨日帮自己收行李的那个老人正端坐在主席台上,才得知其竟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其实,季羡林一直低调谦逊,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高追求。 他吃穿一切从简,早晨一片烤面包,午晚两餐素材为多,一家人一月的伙食费不过500元;穿着上,有一件雨衣是他从德国回上海时买的,一穿便是五十年。 北大教授薪资不低,可见他何其低调勤俭。 二、心系祖国,坚韧好学 二战时期,国内政治局面一片混乱,人们生活窘困。 学业有成的季羡林,不顾加过战火和混乱,几经辗转取道,终于重回故土。在他心中,他有国才有家,才有根,落叶总要归根。 回国后,季羡林经陈寅格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并任东方语文学系主任。
求学清华时,他曾赴南京参加抗日的请愿行列,并积极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在德国求学的日子里,季羡林在德国法西斯的黑暗下忍饥挨饿,却仍然发奋学习吐火鲁文、梵文等多门语言。 在《人生自在》这本书中,季羡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一生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 三、不完满才是人生,唯有顺应自己的本心,才能自在逍遥万事休。
95岁那年,季羡林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赞词是:
这段话实为季羡林一生的总括。 季羡林的心思只在学问上,既不攀附权贵,也不追求名利,他执着于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每日清晨4点起床,伏案工作,十年如一日。 上世纪90年代里,三位亲人接连病逝,季羡林自己也疾病缠身,一面是失亲之痛,一面是病魔折虐,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季羡林坚持创作完成了《糖史》等巨作,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华发展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年老时,曾被年轻后生请教何为人生?季羡林告诉他: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通俗易懂,却鲜少有人能真的看破。人们相信遗憾,却不能接纳遗憾。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看待万物并无区别,没有那一个人的欲望得以满足,唯有顺应自己的本心,才能自在逍遥万事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