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主动去选择信息,不要再被各种撩来撩去了|知识卡片

 昵称65829145 2019-10-08

我第一次注意到「信息」这个词,是因为我的导师。他和我说:信息很重要,你要重视起来,并给我举了他因为某个信息而受益匪浅的例子。

前几天宝宝发高烧,我一时间没了定力,焦虑忙乱不知所措,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宝宝的体温数据、我的感受、我的经历思考、别人的建议、网络上的文章、书本里的知识等等,这些其实全部都是信息。我是被这些信息给淹没和打击了。

01

我们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是:看看周围的人都是怎么做的或找个有经验的人问问。也许你是这方面的专家,也许你只经历过一次,在别人眼里都算是有经验的人。

宝宝并不是第一次发烧,按理说,我也该是个有经验的人了,可应对起来依然是手忙脚乱、决策失误,若有人问我相关问题,我大概只能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要说专业人士,医生肯定算,但每次就诊的体验都很差,匆匆几分钟的对话,很多疑问根本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或者干脆就是越解答疑问越多。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时间精力投进去了,本应该积累出有效指导下一次行动的信息,然而并没有;即便是匆匆几分钟的对话,如果有边界清晰、内容聚焦的问题,医生给出的解答大概率会是有效的。

说到底,其实是我们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处理涌向自己的各种信息,也无法有效地获取信息帮自己搞定事情。

02

痛定思痛,我这次把收集到的关于宝宝发烧的全部信息,都保存到了我的印象笔记里,整理过后,打好标签,归好档。

若现在再有人问我宝宝发烧相关的问题,我会自信从容很多,从发热护理、就医标准、安全用药到常规检查等,我都可以说出或拿出有效地信息了。

在应对和处理宝宝发热这件事情上,我可以保证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可以拿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焦虑迷茫、不知所措。

在与医生的沟通方面也顺畅舒适很多,我明白医生所指示的每一步大概目的是什么,有不明白的细节问题,也一问便知。大问题需要拆分成小问题来解决,在就医这里,同样适用。

从被信息淹没打击,到有效从容应对,我做对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收集、整理和回顾信息。

收集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但整理和回顾就不一定了。当你把那些筛选出来的信息一条一条收录在同一个地方,统一整理归档,再从一个全局的视角回顾这些信息时,你会很容易看清楚每一条信息的层级归属,再有新的相关信息进来,你也可以很轻易地把它安放在恰当的地方。

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准确地调取出来,将事情搞定。定力便由此而来。

03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信息和信息并不一样。

翻开一本书,每篇文章是信息、每段话是信息、某个金句是信息、甚至一个词也可以是信息。信息具有层级差异。

1.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常常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体入侵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2.退热药的目的不是降温,也不是治疗疾病本身,而是让宝宝更舒服。

3.如果宝宝平时身体健康,需要退热的时候,我们建议小宝宝先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开始治疗。如果同时还要抗炎的话,可以首选口服布洛芬(=美林)。

以上这三条信息就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一个层级结构,发热不是疾病 → 退烧药可以让宝宝舒服些 → 用泰诺林或美林。

但在真实场景里,是一大团信息混杂在一起,朝你砸过来,情绪、观点、事实、案例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

所以,信息的层级结构其实是我们自己划分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以翻,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驾驭那些涌入的海量信息,为我所用或不被淹没。

如果你没有办法进行分类,你就无法真正搞清楚概念包括什么;如果你没有办法形成概念,那么就不能化繁为简地理解这个世界了。

而层级结构本质上就是一种分类,怎样的信息属于第一层级,怎样的信息属于第二层级……通过这样的整理,混杂在一起的信息就被有序的分开和归类了,化繁为简,处理和提取信息的效率自然就会高很多。

04

说到分类,关于信息,另一个分类的维度也很值得了解。

按照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程度,可以分为:接收、理解、输出、内化,四个等级。

「接收」就是信息被你看到和关注到了;「理解」就是可以将信息和你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你明白了那些信息的内在含义;输出就是你以教为学,让别人也能搞明白那些信息的含义;而内化便是这些信息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可能是习惯、常识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被调取出来。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非常多的仅仅停留在「接收」层面的信息,比如宝宝发烧了,你注意到了这个信息,但如果你之前没有去理解、输出和内化过关于宝宝发烧相关信息的话,你也只能焦虑迷茫不知所措了,或者就是瞎忙乎,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同样的,看到别人买股票、买币、买课程、买书籍,然后自己也跟着去,仅仅是接收了一些碎片信息,便匆匆忙采取了行动,根本不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总是被带节奏,总是找不到自己的节奏。

更加高效高质量的状态,大抵应该是这样子的:

1.如果一个需要被处理的信息跑了过来,用常识就能搞定,那最好不过了,如果常识搞不定,就立刻去找能帮助自己搞定事情的信息,可以来自网络、书籍、课程、专业人员等;

2.将那些帮自己搞定事情的信息,统一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到一处,比如印象笔记,以便下次需要时调取使用;

3.定期回顾这些信息,如果有需要,还可以继续收集相关信息,形成层级结构,之后无论是收集还是调取这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4.以教为学,输出有价值的思考文章、系统课程等,开启良好的反馈互动,在反复调取运用那些信息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和常识。

所以,那些停留在「接收」层面的信息,要么删除忽略掉,要么就去主动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至少要达到理解的层面,才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05

有个字可以很传神的概括这种「随便接收信息随便行动」的互动模式,便是「撩」,撩妹的撩。别人一撩就中招,肯定是不行的。要知道,对方的信息能撩到你,也一定可以撩到很多其他人。就不要再自作多情了,认真你就苦逼了。想要就要让自己拥有选择权,有与其匹敌的实力。

保持独立思考,看清自己的内心和真正的需求,任何时候都很有必要。你要去遇到那些真正可以帮你搞定事情的信息才行。

具体的方法,上面已经分享过了,这里再概括一下:

1.从接收,到理解、输出,再到内化,让那些真正触动你内心的信息,走完全程,并持续增强。比如「系统思考」这四个字是我2018遇到的最重要的信息了,被它触动,所以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理解它、研究它、输出它、在生活中运用它,我会继续带着它一路前行。

2.收集、整理和回顾那些被你接收、理解、输出和内化的信息,你对它们进行分类、进行层级划分,让它们有序起来。等你再遇到相关信息的时候,就有了甄别和筛的能力,既不容易被信息淹没,也不会错过重要信息。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这样进行下去,你的能力圈会扩大会增强,就像滚雪球一样的无限正循环下去。

这些动作下来,必然需要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不行的,唯有专注。

那些让你热血沸腾的信息,结局大概率是围观了一场热闹,然后就不再有然后了。那些对你来说不明觉厉的讨论,很可能信息层级太深,内容过于专业,结局大概率依然是围观了一场热闹,然后就不再有然后了。

如果不想被信息碾压或带节奏,那么就在自己的主题范围内,去遇见那些真正可以帮你搞定事情的信息。

要主动地去选择,不要再被各种撩来撩去了。

06

关于「信息」这个话题,《系统之美》里有两个观点,发人深省。

在你想以任何方式去干预系统之前,首先要观察它是如何运作的。如果可能的话,去寻找或者制作一张图表,显示系统实际数据的时间变化态势 —— 人们的记忆不是一直很可靠的,尤其是对于相对久远的事件。

从历史数据开始,能让人们根据系统的真实行为去定义问题,而不是用通用的或假想的趋势来干扰或分散注意力,掩饰因为“没有我们偏好的解决方案”而产生的不安感。倾听任何讨论,不管是在家庭中的对话,还是在公司会议上的意见分歧,或者是媒体上专家们的辩论,并且留意观察人们是如何得出解决方案的 ——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预测、控制”的模式,或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没有关注系统的状况及其原因。

从系统的行为开始,强迫你自己关注于事实,而不是各种理论。同时,这也有助于防止你快速陷进自己的信念、误解或其他类似误区之中。

发现了吗?我们还可以给「信息」加上另外一套形容词 —— 过去的信息、现在的信息和将来的信息,这又是一个分类维度。

上面01、02、03、04部分的内容,主要关注「现在的信息」。针对「过去的信息」我们可以怎么用?

最智慧的做法是去关注那些既成事实,看一看实际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态势。

这是一种倾听和尊重信息的策略,可以有效避免陷入预测和控制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因自己的信念、误解、情绪等陷入难以觉知的错误之中。

所以信息和信息并不一样,除了层级差异,更有有效和无效、正确与错误、有价值和没价值的差异。

至少牢记一点:关注既成事实。

07

聊完过去和现在的信息,我们说一说「将来信息」。我想到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要如何做,才能不错过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便是如实记录每一天。

其次,就是记录那些一天当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比如:

1.目标,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今日目标,不仅要记录下来,还要每天反复去看、去提醒自己;

2.当天有成果的事情,这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个人历史数据,用于看清和激励自己;

3.当天最重要的经历,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最独特和真实的自己;

4.长时间关注的重要课题:亲子、健康、理财、情绪等,每天都记录一些相关信息,等待时间的反馈。

然后,遇到自己研究和关注主题相关的信息,及时收集起来,用于完善和增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想如果生命可以「有迹可循」一定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可以看一看小时候的足迹;目标实现,看看曾经起步和努力的样子;有哪些成功可以复制和放大……

如实记录每一天就是在让我们的生命有迹可循。

08

继续说回《系统之美》里关于「信息」的第二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请始终牢记,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以及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事,都只是一个模型。

把模型也拿出来,放到阳光之下,让它们尽可能地精确,用各种证据对其进行检验,如果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撑,也应该勇于舍弃。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我想所有信息的最高层级大概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了。它们是人生的底层模型,但它们也可能是错的、是需要调整的或者说切换的。

放到阳光下,放到尽可能多反馈的环境中,用事实和结果让自己信服。

外面的信息纷繁复杂,我们控制不了,但至少要有觉知、有勇气,不自欺欺人。

如果三观是模型,我想它可以破碎,也可以重建,它需要自省,也需要升级。在不一样的系统当中,就去驾驭这个系统当中最厉害的模型。

小结

1.如果欠缺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会很容易被各种信息碾压,陷入迷茫焦虑,或拿不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2.信息和信息并不相同,它们存在层级、深浅、对错、时间以及价值的差异,是差异也是分类标准,通过收集、整理和回顾,让你的信息有序化起来,这同时也是在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3.让那个或那些你感兴趣的信息走完「接收→理解→输出→内化」这样的流程,抵达习惯和常识的层面,才能真正为己所用,也才能真正摆脱被各种信息碾压的困境;

4.让你的生命有迹可循,记录每一天的重要信息,它们可能是目标、成果、经历、情绪等,那些尽可能反映系统真实情况的信息,要知道「你」、「你的人生」其实都是系统;

5.请始终牢记,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以及任何人知道的任何事,都只是一个模型。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和筛选它们,保持心态开放和思维灵活。

愚昧就是全然活在未经校正的直觉当中。

不要再让信息碾压你,让信息成就你。


2019年第29/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