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朗诵作品”表达中,要警惕为了“表演”而表演!

 冰凌wzh 2019-10-08
立体饱满的发声,自然流淌且层层递进的情感,浅吟低叙的低音和荡气回肠的高音千折百转般交织,与听者的心灵共鸣共情共振却没有丝毫技巧痕迹只让你感觉好似发生在身边一样的舒服和真切,这是朗诵高手。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技巧,但是在情感自然流淌和本真表达之间能够游刃有余随心所欲的切换和把控的度,则是由基本功决定的。情感梳理过了,就是做作。情感梳理不到位,也很难直抵任心,只有恰当好处的内心情感传递才是最舒服的最容易吸引耳朵的。
在朗诵作品中朗诵主体对“内心视像”的构建,越来越重要和突出,这也是同样基本功都好的播音主持和演员之间,演员们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的原因之所在。
并不是趋向于夸张和声嘶力竭的表达就能够给人一种心灵震撼,就能够叫人感觉到好。只有本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听看上去毫无修饰的本真状态,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直抵心灵的力量。捻弃自恋和我最厉害的心理,专注作品内容本身,无论是爱好者还是从业者,才能真正做到,不为秀技巧而拿腔拿调,不为得掌声而大吼大叫,不为表演而表演的好好说话,用心表达。

——《声音的行者》小猪



表演艺术家焦晃先生

朗诵赵丽宏这首诗有不同场合的版本,

但每一版还是会有很多微妙的变化。

借由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朋友们!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在求新的过程中,许多名家和朗诵爱好者们更是将表演艺术运用到朗诵之中,这使得朗诵更加活灵活现,深入人心。但一些朗诵者在将表演艺术融入进朗诵的过程中,往往重于表演,而脱离了朗诵的本质,那么我们在把表演融入了朗诵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朗诵中正确看待和应用表演艺术呢?朗诵“过度表演化'带来了哪些弊端呢?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同样,朗诵艺术也在不断前行, 朗诵上的创新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如今的朗诵从内容、技术上较之以往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内容上,不仅有散文、小说、戏剧、影视剧的朗诵,甚至还将一些当今社会新闻改编为朗诵作品,贴近生活,感人肺腑;技术上,灯光、音效、舞美的进步更使得朗诵如虎添翼,增强了朗诵的美感和艺术性,使听者产生更为强烈的共鸣。

朗诵艺术有如此长足发展,本该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模仿这种形式,朗诵在一些人口中似乎变了味,朗诵作品更像表演时的台词。诚然,在朗诵中注入表演无可厚非,笔者也并不反对这种方法为朗诵带来了一定的益处,但是“过度表演化'为朗诵带来了 一些不可忽略的弊端,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要警惕为了“表演”而表演!


一、朗诵“过度表演化”带来的问题 

1。'我就是'与“我就在'的混淆

首先,我们要从“我就是'与“我就在'的概念、共同点、不同点说起。我们知道,播讲稿件除四大外部技巧一停连、 重音、语气、节奏以外,还有三大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而'我就是'与“我就在'都属于情景再现的范畴之内。不论〃我就是'还是“我就在'都是对稿件的感受,都是产生画面的方式,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可关键就在于二者的不同之处,“我就是'是朗诵者把自己作为稿件中的人物,从人物的角度去听、去看、去想、去说话,我即人物,人物即我,可见它偏重于表演;“我就在'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把稿件复述给听众,它力求通过朗诵者的语言技巧使听众在脑海中产生画面,产生共鸣。

2。“形'似'神'不似

朗诵内容着实丰富,除了原有的散文、小说、戏剧等,还有将影视剧改编为朗诵作品,在这些原创作品中,更需要朗诵者自己去体味把握稿件中的人物,细细品味人物的心理,以便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然而,一些朗诵者只满足于〃形'似,而没有做到“神'似,只注重表演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朗诵是一种创作。张颂先生说过,朗诵是对稿件的二度创作,而现在部分朗诵者由于在表演技巧上的不正确运用,使得过渡表演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在一些战争影视剧中,演员常会有嘶喊和破音的时候, 这在表演上完全可以,而且受众也会感觉到其真实感,可当把它改编为朗诵作品后,朗诵者在话筒前是否还要照搬影视剧中的嘶喊呢?显然不能,朗诵者在话筒前一定要实现对声音的控制,如果声音都控制不了,又何谈朗诵的音律美、节奏美和庄重美呢?朗诵变成一种噪音,这与朗诵的目的真是南辕北辙。这一问题的症候之所在也是由于朗诵“过度表演化'带来的,朗诵者只是去单纯的模仿,去表演,缺忽略了朗诵并不是表演好作品中的人物就能使人物的形象立体、鲜明。

3。只注重情感而忽略细节

细节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把握细节是一篇朗诵作品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命脉,细节贯穿朗诵的始终。许多朗诵者在拿到一篇稿件后,通过备稿和不断的训练,这篇稿件的朗诵会越来越好,可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朗诵水平停滞不前的状况, 象感的细节分析上,可结果依然是毫无头绪,最后不得不重新对稿件进行全面分析,而当很多朗诵者回到对稿件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些最基本细节的分析上时,会发现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再次朗诵时,往往会有质一般的飞跃,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由于表演艺术的不正确运用,使得我们有时把重点完全放在了朗诵时的感情、心理上,忽略了那些最基本的细节处理。

二、如何纠正朗诵“过度表演化”带来的弊端


以上三点是朗诵“过度表演化'带来的几个比较严重的问 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辩证看待“我就在'与“我就是〃

”我就是'与“我就在'并不存在哪种方式最好、最完美, 但很多朗诵者往往过于青睐“我就是'这种方式了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我就是'与“我就在',分清何时使用“我就在',何时使用“我就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在朗诵中一味强调表演,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使用 “我就是'的方式。当面对大段的旁白,我们需要跳出角色,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运用“我就在'的方式,将客观事实、周围环境、人物动作等清晰的传递给受众;而当需要展现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性格和心理时,大胆使用“我就是'的方式,使人物形象丰满、色彩饱满,使受众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

2。“神似'是创作出来的,不是模仿出来的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其实,朗诵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朗诵都应有自己特有的风格。这需要朗诵者仔细去体会, 甚至一句一句、一字一字的去推敲,成功的二度创作必然让一篇稿件变得有血有肉,能让听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朗诵作品也才能达到'有我和无我'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稿件有声有色,既惟妙惟肖又不失创作。

3。细节是情感的基础

朗诵中我们不能仅把目光局限于情感的推敲上,细节是构建情感的基础,搞不清文章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我们又怎么能将情感把握准确呢,就算朗诵者自己明白所要表达的情感, 可一旦细节上出现问题,观众能否真正理解作品主旨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这些细节是值得我们一字一句的去进行反复推敲的。


综上所述,朗诵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应该升华受众的精神世界,因此朗诵必须传达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使受众产生共鸣,达到发人深省、 振聋发联的效果,不是一味的去自我展现或自我陶醉。听众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感动,能不能收获,这才是朗诵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真正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我们既不能走向朗诵表演化的极端,也不能完全否定表演艺术对朗诵的作用。 

朗诵语言要有艺术性,但却不能把艺术性同表演混为一谈。表演也有艺术性,但是,表演要求在有声语言上有所夸张,要渲染气氛,朗诵时不能照搬此理的。因此,如何在朗诵中正确的使用表演技巧是十分必要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纠正朗诵〃过度表演 化'势在必行。

朗诵循着美学的轨迹,展现色彩斑斓的景象,以它无愧于历史发展的珍品,自立于艺术之林,愿众多的有志者投入到这块还需开垦的土地,协力同心,精耕细作,让朗诵新花怒放,结出硕果。

注:以上为个人论点只在探讨仅供参考

作者: 李夏君/许家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