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华:叶家山曾侯墓地所见西周早期丧葬礼制四则(四)

 天然首选 2019-10-08

本文原载于《江汉考古》2013年第4期

族徽与助丧

发掘简报称,“本次发现的青铜器大多有铭文,已知铭文总字量达400 余字,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也见有大量过去所不见的人名。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及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已见的族氏文字有16 种之多,主要有冉、守、戈、南獸、亞離、朿、束、等。说明在西周早期,曾国与这些族氏或方国都有往来。”如果算上2013年新出土的器物,恐怕有20种以上。关于这些族徽的含义和族属来源,已有不少学者展开讨论[1]。

问题是,这些随葬器物上的族徽是否就是墓主家族的族徽?换言之,随葬入圹的青铜器是否属于墓主或者墓主的本族?我们觉得并不尽然。如果一个墓室仅随葬一种族徽,那有可能代表了墓主的族属。然而,据发掘者称,有时同一个墓葬之中出现好几种族徽。如是,则再认为它是墓主族属的标示,便于逻辑欠妥,毕竟一个氏族不可能有多种族徽。我们认为,这些青铜器可能是其他家族参加丧礼时的助丧物品。

同一座墓中出现多种族徽的现象,在商周时期并不少见。例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有6种族徽,小屯M18也有4种族徽,小屯M17有3种族徽,安阳戚家庄东M269中有4种族徽,甘肃白草坡西周墓M1有10种族徽。另外,在安阳郭家庄M26、M160,以及河南鹿邑长子口墓中,都有类似现象。一般来说,中小型商周墓里只有一种族徽,而大中型墓里则会有几种族徽同时出现。对此,曹玮、杨晓能、雒有仓等学者都做过讨论[2],认为它们与商周时期的助丧礼制有关。

曾侯谏方鼎铭文

向丧家赠送礼器来随葬助丧,文献记载中有赗、赙、襚、赠等多种名称,《荀子·大略》说之最详:“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含。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助丧的礼制十分完备,通过多批简牍文字,已可对之进行初步复原[3]。但把自己的祭祖之器也送给丧家下葬,这种礼俗只见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曹玮先生认为,根据铜器铭文,妇好墓中至少包括亚弜、亚其、亚启、子束等不属于妇好本人的器物,宝鸡竹园沟国墓BZM4出土的青铜器至少属于5个人,BZM7中的器物至少也属于4个人,类似的例子还见于晋侯墓地M91、M92、M8。一墓中出现多人的祭祖器物,表明它们不是为墓主制作的,而是赗赠之器。同一家族的其他人将祭祖之器随同下葬,意味着托他带去对自己直系祖先的祭祀和问候。随着宗法制度的严格化,旁系祖先的祭器便不再随葬了[4]。

曾侯乙镈钟

现在,叶家山曾侯墓的铭文还没有完全得到释读,但一座墓葬多种族徽的现象已足以说明,曾国的丧葬制度与商代、西周早期的其他地方并无不同。这使人联想到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编钟,在65枚编钟中,就有楚惠王熊章赠送的一枚镈钟,看来这种助丧礼制至少在当地延续了500年之久。 

结语

限于篇幅,本文仅仅讨论了丰碑、毁兵、族墓与都城、族徽与助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见于叶家山曾侯墓四周的“斜向柱洞”,就是下棺时在竖穴四周植立丰碑或桓楹而留下的痕迹,是商周时期针对深埋竖穴墓而不得不采用的一项工程技术。曾侯墓中的毁兵、折兵现象,与古人严格区分生死、故意将死器与生器做得相反的礼俗有关。曾侯墓地的方位选择,也符合古人关于家族墓地居于都城北方的礼制。而同一座墓出土多种族徽的现象,说明这些青铜器有可能是其他家族赗赠的助丧器具。总之,曾侯墓地的考古发掘说明,西周早期居于南方汉水流域的曾国,其丧葬礼制与同时期其他各国并无大异,显示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礼制共性。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值得追问的是,这些丧葬礼制为什么与《仪礼》等三礼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换言之,为什么能够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三礼文献来解释500年前西周早期的丧葬礼制?众所周知,《仪礼》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由孔门弟子编辑而成的一个礼仪手册[5]。而礼仪这种文化形式,由于使用者心怀敬畏,不断重复,所以少有改变,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6]早期儒家以“相礼”(主持礼仪活动)为生,他们沿袭和传承了来自远古的礼仪程序,并对当时已不合古礼的文化变异进行纠正和挞伐,这就是所谓“复礼”。故此,见于孔门弟子编纂的《仪礼》《礼记》中的丧葬内容,今天能够在西周早期的曾侯墓中得到揭示,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释

[1]例如杨升南先生就指出,他们有些是商代十分活跃的氏族,因而否定曾侯为姬姓。参《叶家山曾侯家族墓地曾国的族属》,《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2日第3 版。

[2] 曹玮:《西周时期的赗赠制度》,载《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杨晓能:《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文物》2005年第3期。雒有仓:《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综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雒有仓:《商周考古所见族徽文字与族氏关系研究》,《文物世界》2010年第4期。雒有仓:《商周族徽文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2期。

[3] 参拙作《襚·赗·遣——简牍所见楚地助丧礼制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收入拙著《古礼新研》,第197-225页。

[4] 见前引曹玮《西周时期的赗赠制度》文。

[5]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原载《文史》第十五、十六辑,后收入氏著《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6] 《论语·为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