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大帝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喜欢的儿子朱高煦?

 长江古今谭 2019-10-08

公元1402年7月17日,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的燕王朱棣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永乐帝。

永乐帝即位不久,大臣们便纷纷上表要求册立太子。朱棣以“皇长子年级不大,正是读书上进的时候,等他读好书,道德日进的时候再来商议此事”敷衍过去。过了两个月,大臣们又请求册立太子,朱棣又以同样的理由把此事搁置了。这时人们看出了端倪,原来永乐帝不是不想立太子,只是不想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

和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相比,朱棣的子女不算多,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朱高炽温文尔雅,宽厚仁慈,甚得文臣官僚的拥戴。老二朱高煦英俊威武,屡立战功,但脾气暴戾,群臣都有点惧怕。老三朱高燧机灵乖巧,能揣摩老人家的心思,特别孝顺。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喜欢朱高煦,次之朱高燧,最不喜欢的就是长子朱高炽。

永乐大帝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喜欢的儿子朱高煦?

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之所以不喜欢朱高炽,是因为朱高炽一点都不像他。朱高炽跛足还有肥胖症,成年后走路需要两个人搀扶,喜静不喜动。朱元璋则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当年朱元璋曾召来诸王的儿子,派他们分别去检阅皇城四门守卫,每一次都是朱高炽回来的最晚。朱元璋就问是何原因,朱高炽答道:“天气很冷,我让军士们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了。”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认为朱高炽能替别人着想,爱惜军士,品德可嘉。有次朱元璋问朱高炽:“尧九年之水,汤七年之旱,百姓奚何侍?”朱高炽回答说:“侍圣人有恤民之政也”。朱元璋听后赞道:“我孙子有君子之识”。

朱元璋喜欢的朱高炽的长处,恰恰是朱棣厌恶和反感之处,那就是“仁爱”。他感觉朱高炽太像建文帝了,一点都不像他。做皇帝要有股“狠”劲,要冷酷无情,要有铁的手腕,要让臣民在自己的脚下颤栗。这点朱高煦和自己最像,把皇位传给朱高煦吧,我不能再犯父皇朱元璋的错误了。可朱高炽是嫡长子,又是朱元璋指定的世子,也没有什么过错,废长立幼,必然会引发大的政治风波。再说朱高炽也是贤能之人,虽没有朱高炽的赫赫战功,但也有守城之功(和姚广孝镇守北平,以万人兵力抵抗住了李景隆50万军队的进攻)。难啊!这个时候他才理解了父皇朱元璋当年在立储上的焦虑和无奈。

永乐大帝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喜欢的儿子朱高煦?

朱高炽手书

在这段时间,朱高炽是“以静制动”,稳坐钓鱼台。朱高煦则主动出击,派说客去劝说永乐帝。

这两个说客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个是淇国公丘福,一个是驸马都尉王宁。丘福早年就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后来论“靖难”功时,朱棣把丘福排在首位。丘福和朱高煦都是武人,在战斗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丘福在朱棣面前把朱高煦好一顿夸,一不小心夸大了,把朱高煦比作“唐太宗”,引起了朱棣很大不快。

驸马都尉王宁娶的是朱元璋第六女,成婚后掌管后军都督府。曾在建文帝面前替朱棣说过好话,后来因把朝廷军情泄漏给朱棣,被建文帝关进大狱。因为这些,他在朱棣面前说话很有分量。 他劝说的无非也是朱高煦在靖难中有大功,应该立为太子之类的话。朱棣则以“朱高炽是嫡长子,祖训难违”来搪塞。最后王宁说了句:“臣想提醒下陛下,世子的身体......”这句话引起了朱棣的连声叹气。这朱高炽身子骨实在太差,年级轻轻,叫人搀扶走路还气喘吁吁。不用和朱高煦比,就是和自己比也相差甚远。做皇帝可不是轻松的活,如此虚弱的身体能撑得住吗?

但王宁这句“世子有疾”话里有话,也让朱棣听出来了。他和朱高煦有过“浦子口之约”。当年他率燕军在浦子口遭到盛庸军的顽强抵抗,燕军大败,朱棣也灰心丧气。是朱高煦率骑兵死战,扭转了战局。朱棣很激动,也是为了激励朱高煦,就信口说道:“给我狠狠地杀!你哥哥身体不好,世子日后就换你了!”朱高煦这是叫王宁来提醒自己别忘了“浦子口之约”啊,朱棣自己工于心计,但他并不喜欢别人也跟他耍心眼。

这两次劝说的效果都不理想,朱棣还是左右为难,难以定夺。

永乐大帝朱棣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喜欢的儿子朱高煦?

明献陵,明仁宗的陵地

到了永乐二年春末,朱棣也意识到立储一事不能再拖延下去,就私下找一些大臣征求意见,大臣都主张册立朱高炽。朱棣一天视察文渊阁,又和大才子解缙谈及立储之事。解缙对皇帝说:“皇长子仁孝天性,天下归心,请陛下勿疑!”看朱棣沉默不语,解缙又加了句:“好圣孙”。

这句“好圣孙”让朱棣怦然心动。原来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现在已经十岁。不仅阔脸大腮,相貌堂堂,有帝王之相。而且聪慧异常,过目成诵。朱棣对这个长孙特别偏爱。解缙的话让朱棣豁然开朗,为什么非要局限在朱高炽、朱高煦这一代身上呢?我大明王朝应该“永世其昌”,从朱瞻基身上朱棣看到了大明的希望,这时他主意基本已定。

在立嗣上朱棣还是很谨慎的,最后他召来了曾经给自己看过相的相术大师袁珙,让他给朱高炽爷俩相相面。袁珙一见朱高炽便参拜,口称“万岁”。看见朱瞻基也同样参拜,口称“万岁天子”。

尘埃落定,永乐二年四月四日,永乐帝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越王。

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的皇太子,一直生活在父亲和儿子的阴影中,因此他并不喜欢朱瞻基这个儿子。永乐帝五次征讨蒙古,常年在外作战,国家就交给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共监国六次,时间加起来有九年之多。《明史》对他监国时的评价是:“朝无废事”,评价相当高。朱高炽(明仁宗)即位后,纠正了朱棣一些错误做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后世对他评价很高,史家把他和其子朱瞻基的统治誉为“仁宣之治”,和汉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