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之祖——钱乙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08

古朴的中医,庇佑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史长河中的名家圣手,留下了毕生心血实践的理论及光辉的著作,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谷仁堂中医将陆续为您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的十大中医之祖,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更有崇高的情操;不仅有精彩的传奇故事,更有让人敬佩的医者精诚之心。

钱乙,字仲阳,北宋医学家,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

儿科之祖——钱乙

迎难而上专攻儿科

儿科一直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古代医家称儿科为“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

儿科之祖——钱乙

这是因为古代医学讲究的“望闻问切”,到了小孩儿身上实行起来十分困难。第一,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第二,小儿喜怒无常,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无法靠望诊给出答案;第三,幼小儿童还不能说话,即使能说话亦往往词不达意,无法靠问诊获得有用信息;第四,小儿各方面都没有成熟,五脏柔弱,病情反复无常,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乃至于失去性命。

正因如此,在古代,许多大夫面对儿童的病症无从下手,也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所以许多孩子没长大成人就早早夭折。在这样的情况下,却有一位医生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不仅自创了一套给小儿看病的方法,还留下了不少病例和儿科医学著作。他就是在当时赫赫有名,在后世被尊为“儿科之圣”的钱乙。

奠基中医儿科里程碑

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他把古今有关儿科的资料逐一加以研究,借助于《颅囟经》中“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摸索出一套适于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儿科之祖——钱乙

他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一生著作颇多,其中《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在中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的方法和百日咳的诊治,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化裁古方制六味地黄丸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就是钱乙对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金匮肾气丸”进行化裁而制成的。金匮肾气丸是一个温阳之方,钱乙根据“小儿纯阳”理论,从金匮肾气丸中减掉了附子和肉桂这两味温药,使整个方子的属性发生了变化,称作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和泽泻,号称“三补三泻”。这味药在古代主要用来当作儿科补剂,补肾脏的亏虚,解决小儿“囟门不合”和小儿“五迟证”等。

进宫治病官封太医丞

北宋神宗时,长公主的小女儿病了,泻痢。宋神宗派了许多御医来,效果不好,小女儿的病越来越重,长公主府上乱作一团。

儿科之祖——钱乙

这时有人推荐民间医生钱乙,于是钱乙立即被带进了宫。此时他刚刚喝过酒,还在醉中,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进了内室,看到患儿,才舒展了眉头,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些。在场的驸马一闻钱乙有酒味,觉得这个人胆子太大了。钱乙还不知趣,说,这病没事,不重。明天会出疹子,出过就好了。驸马听了,更气了。小女儿患的是痢疾,重得不行了,你竟然说轻!驸马就叫人来把他轰出去。

钱乙一句话也不说,“不对而退”。第二天,女孩儿果然出了一身疹子,精神倒足了。驸马再去请钱乙。钱乙一看,用了一些药,女孩儿后来彻底好了。此后,钱乙声名大噪,官封太医丞,每天都被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召见看病,足见其医术之高明。

钱乙因治好皇子公主的病而名声大震,并官拜太医丞。

中医之祖系列故事 儿科之祖——钱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