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识字、喵大大 审核:霍小山 编排:划船不用桨 在三国历史上,蜀汉名将魏延之死,有人为其扼腕叹息,有人为其击节叫好。 他的死,成为是一段千年未决的公案,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生前设计处死魏延?疑点重重,不过在笔者看来,魏延自然是斗不过诸葛亮的,他连诸葛亮身边的办公室主任都斗不过。呵呵。这段公案的起因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前留下的一段遗命。据《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位于北伐前线的诸葛亮突发疾病,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对整个北伐大军的进退作出了如下安排: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从后来事情的发展形势看,这个安排,正是引发魏延案的直接原因。首先,这段话里用到了一个“密”字。“密”,意味着“秘密”、“暗中”,也就是说,诸葛亮病逝前曾秘密地与杨仪、费祎、姜维召开了一次榻前会议,并且不想让其他人知道。那是不让谁知道呢?毫无疑问,除了渭水对岸的司马懿,这里还包括了自己人魏延。魏延当时既是北伐军的先锋大将,又身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是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诸葛亮病重时作退军安排,为什么要瞒着魏延,不让他知道?诸葛亮在世时,作为蜀汉的一国丞相、实际领袖,他自然是北伐大军独一无二的统帅。但当他去世后,尚处在与魏军对峙的北伐大军,其临时指挥权应该交由谁来节制,这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而很显然,这个安排的最终结果是诸葛亮将其交给了杨仪。魏延的官位是征西大将军、前军师、南郑侯、假节,而杨仪不过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办公室主任)、绥军将军,其地位相差甚远。但千万别小看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在一个单位他往往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统筹调度、出谋划策的角色,蜀汉政权的权力中枢在诸葛亮手里,而丞相府的权力中枢就是丞相长史。这个在蜀汉秩千石的角色(大概相当于一个处级),却是诸葛亮亲密战友们的实际联络人。明白了这层关系,你就明白了杨仪为何能对魏延构成巨大威胁了。 当然,有人认为由于诸葛亮与魏延在军事方面存在分歧,如子午谷之谋,故而临终前不将军权交与魏延,并且预料到他可能不服气,才有了遗命的后半句“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然而,这种说法仅仅解释了诸葛亮遗命的合“理”性,并没有说明其合“法”性。所谓合“法”性,即当一军统帅不幸于前线牺牲时,他虽然可以在临终前指定临时代理人,但那至少应该在全军重要将领的参与下进行宣布,保证小范围内的“公开”,这才具备权力交接的合“法”性。而在这个事件里,诸葛亮口传遗命时,在场的只有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像魏延这种高级将领则完全不知,加之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使得公开性进一步缩小。如此情况,不由得让人对遗命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有鉴于此,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便在《三国史话》中怀疑事情的真相是:诸葛亮病重时,他来不及作退军安排便去世了,所谓遗命不过是杨仪假传丞相之令。当然,这只是一种没有任何证据的猜想,作不得真。但无论如何,这种既不甚合“理”,又不甚合“法”的遗命,从一开始就给这场权力交接蒙上了一层阴影。对杨仪来说,他能从诸葛亮手中接过北伐大军的临时指挥权,固然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但他同时也清楚其接过权力的“非正式性”,因此掌权后,他的第一举动便是派遣费祎去往先锋营宣布诸葛亮遗命,以探知魏延的反应。果然,听完遗命后,魏延立马对诸葛亮生前作出的安排大感不满,公然提出反对意见: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句话听起来很狂妄,有点咋咋呼呼的,但实际上陈寿把它写下来,很明确地传达了魏延的两层意思:于公,按照规矩,他表示自己才应该继承北伐大军的临时指挥权——杨仪只是丞相府的“府亲官属”,只管“将丧还葬”,而他身为朝廷的征西大将军,地位仅次于丞相诸葛亮,理当作为北伐副统帅继续“率诸军击贼”。于私,从个人恩怨看,他不愿给杨仪作断后将军——魏延与杨仪不和已是众人皆知。重要的是,魏延并不只是打打嘴炮发发牢骚而已,他说到做到,立刻要求费祎和他联合发布新的计划并下达给各部将领。结果费祎明面上佯装答应,实则趁机跑出,回到大营与杨仪等人“诸营相次引军还”,直接抛下魏延的先锋营选择撤退。
《新三国》魏延剧照
后面的事情则是魏延得知被骗,当即勃然大怒,立率本部兵马“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往汉中撤退的同时上表皇帝刘禅,指说杨仪叛乱。当然,杨仪也不甘示弱,同时上表称魏延作乱。不久,魏延所部率先抵达汉中附近的南谷口,杨仪率军随后赶到,两军正式发生火拼,最终魏延落败,被马岱追击斩杀。这就是魏延案的全部过程,结局很清晰明朗:魏延身死,被夷三族。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但也有人认为魏延并没有谋反,理由很简单:要谋反应该往北去投魏国,哪有往南跑的道理,总不能自立山头吧?一是杨仪的处境。杨仪杀了魏延之后,自认为平叛有功,理当代替诸葛亮秉政,可结果代替诸葛亮的却是年龄、经验都不如他的蒋琬,可见朝廷并没有把“诛讨延”当作什么“有功”之事,这就暗含了魏延并非作乱的意思。二是陈寿的猜测。陈寿写《三国志》号称良史,一般不会主动评判或臆造一些没有根据的事情,但他却在《魏延传》的结尾加了一句“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便背叛”,主动认为魏延不听军令只是想杀杨仪,并非举兵作乱。从可信度看,显然陈寿的看法比一般人猜测更有说服力。但问题在于,如果魏延并没有谋反,他只是想杀杨仪,那这种说法也仅仅解释了魏延不听军令和主动攻击杨仪——他为何还要烧毁栈道呢?要知道烧毁栈道,让自己人没了退路,极可能被司马懿追击导致全军覆没的。魏延的这个反常举动,或许我们可以从史料的矛盾中去探知一二。我们常常以为的是,魏延烧毁栈道是出于恶意断绝杨仪的退路,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么一个细节:魏延和杨仪两人向皇帝刘禅互相指责对方叛变的时候,他们的上表是同一天抵达成都的:试想,如果魏延和杨仪撤军时走的是同一条路,而魏延在前烧毁了经过的所有栈道,那杨仪是如何能越过魏延把表章送到成都去,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同一天内被刘禅收到?按照杨仪“槎山通道”的做法,他是可以送出表章没错,但要和魏延的上表同一天抵达成都,显然不可能。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杨仪和魏延的归路根本就不是同一条,魏延烧毁栈道的原因,恐怕是为了防止魏军的追击。事实上,当年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失利的情况下撤退时,他就下令烧毁栈道来防止曹真的追击,有先例在前,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有这种想法也并不奇怪。这也恰好说明了魏延撤退时没有受到魏军的追击,而“稀更军事”的杨仪没有想到烧毁栈道,结果被司马懿率步骑追到了赤岸,最后还是靠姜维“反旗鸣鼓”才将其逼退。
《魏延传》里有一句话说的很清楚: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比较生硬地翻译过来:(魏延)希望当时的议论一定会建议自己代替诸葛亮。也就是说,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本意希望能代替诸葛亮接管大军继续北伐,但诸葛亮临终前把临时军权交给了杨仪,他落空了,所以要杀杨仪夺回军权。当然,这里有人就要问了:魏延夺权怎么敢攻击杨仪,他不怕背上叛乱的罪名吗?诸葛亮留下的那份遗命,虽然我们不能像吕思勉先生那样直接质疑真假,但无论如何,其法理上的缺陷是已然存在的,即:在遗命内容上,诸葛亮没有选择更适合领军的魏延,这不合“理”。在遗命制定流程上,诸葛亮的榻前会议只有杨仪、费祎、姜维参加,这不合“法”。如果说不合“理”是可以解释的,毕竟诸葛亮曾多次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不放心把军权交给他也是情有可原,但流程上出现了合“法”性问题,难道作为征西大将军的魏延还不能有所质疑吗?事实上,魏延一开始是想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听完费祎传达遗命后,魏延按照规矩提出“自当率诸军击贼”的要求,希望费祎同他一起发布新的计划,目的就在于更改诸葛亮的遗命,进而接管军权。想象一下,本来魏延作为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先锋大将,没能参加诸葛亮的榻前会议就已经很奇怪,现在他希望同参加过榻前会议的费祎一起发布新的计划,结果费祎又骗了他……他心里会怎么想?这极有可能就是魏延当时的想法。除此之外,想到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代理人偏偏还是他一向合不来、势如水火的杨仪,魏延内心的疑忌恐怕会更进一步,直至萌生夺权的念头。不要忘了,魏延持有“假节”之权,规定战时可以斩杀两千石以下官员,而杨仪的丞相长史之职,秩级只有一千石。由此,这就解释了魏延后来一路向南,烧毁沿途栈道,直到南谷口摆脱了魏军追击的危险之后,才选择攻击杨仪。而一向不多做评论的《三国志》作者陈寿,自然也是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得到此结论,才一反常态地替他辩驳,认为其“但欲除杀仪等”。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魏延的这一系列夺权行为,最终造成的结局却是身死族灭,令人叹惋。同时,也让人感到不解:其实,这与魏延的领军能力无关,而是他的性格早就注定了这场权力之争的失败。魏延的性格有多差呢?《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一句话,就是一副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样子,没人和他合的来。在朝廷上,一开始魏延和杨仪互上叛表,在成都的蒋琬、董允显然不知道谁对谁错,但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保仪疑延”。这种烂脾气,只有刘备和诸葛亮看重他的骁勇,才让他靠着军功一步步升到了高位,但当诸葛亮去世后,四处树敌的魏延便早已失去了继续“任性”却不被人排挤、打压的保护伞。事实上,在整个魏延案的过程中,尽管魏延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法理”,但杨仪凭借着丞相印章,只需宣布魏延叛乱这个消息,没有人会在乎真假,大家都会认为“曲在延”而理在杨仪,甚至王平的一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就能让魏延军士散其大半。毕竟在大家眼里,魏延确实实力超群,也最有可能接替丞相之位,成为另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延续蜀汉的强人政治局面。更可怕的是,魏延的脾气很臭、不合群,蜀汉君臣之所以能够支持诸葛亮大权独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计谋过人且心慈手软,说白了,只要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办错事,大家都舒坦。而魏延自视甚高,根本瞧不起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一旦让魏延得势,杨仪、蒋琬、董允、费祎这帮在诸葛亮时期如鱼得水的“人才”,岂会有好日子过?这些人在诸葛亮的“光环”庇护之下,尚且能够撑住局面,一旦缺乏诸葛亮这样又有能力又负责的“老母鸡式”领导的照顾,他们的好日子恐怕就到头了。所以,即使魏延当时是蜀汉政权的的“二把手”,即使诸葛亮或许并没有直接的意图要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蜀汉政权中的平庸者也会十分有默契联合起来,在诸葛丞相办公室主任杨仪的组织下,借助诸葛亮的威名,放烟雾弹,铁索连舟,扣顶帽子,干掉魏延……有意思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曾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这是曹魏关于魏延之死的传闻,魏国人对于魏延还是颇为同情,将魏延之死视为蜀汉内乱的一个悲剧。权力斗争中的胜利者往往会被加上一层光环,而给失败者扣上诸多黑帽子。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时候,越是个人能力出众的栋梁之才,越要小心庸碌之辈的联合绞杀。越是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越不能得罪办公室主任。领兵打仗,子午谷奇谋这些事他们可能不擅长,但揣摩领导心意,栽赃嫁祸、挑拨离间、乱扣帽子,这些人却十分擅长。蜀汉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等猛将如云的鼎盛局面,短短几十年,就沦落到到“蜀中无大将”,到底该怪谁呢?[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2]吕思勉:《三国史话:替魏延辩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