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堂】临刻(七)

 独孤式 2019-10-09
编者按

临摹,是学习篆刻的入门步骤与基本方法。汉印的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篆刻艺术传统的第一步。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汉印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同时在不断地临与摹的实践中,逐步掌握其表现技巧。在临摹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篆法、字法、章法等上旁取博采,吸取姊妹艺术的有关因素,融汇贯通,还可以自成新貌,在篆刻艺术天地中别树一帜。

临摹汉印,有一定相对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若不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进行,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还不得其门而入。甚至有的人还易误入歧途,染上市俗之气,或是故作柔媚之态,或呆板生硬,或剑拔弩张、则难以改正,更难登堂入室。

临摹,具体可划分为摹写与临刻等,其步骤、方法与注意事项分述如下:

第三节 临 刻
摹写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即对汉印的结构特征以及笔法在印文中的表现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即可进行临刻。临刻略分几个方面:分述如次:

钤印与修改

所临印章经过不断对照审视修改,自认为较为完善时,可以钤印出印花,对照原印再作仔细修改,再钤印,再对照,再修改,直至无懈可击,方可告成。这印与修改是无止境的。因为过些时日,又会发现某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以后创作时),则再修改,这样方可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现从最初阶段为主也适当结合后来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略述如下:
修改

在临印或刻制过程中,修改是常有的事。修改是为使前临刻的印章达到与原印近似,或更为完善的境界。开始临刻时,总是比较粗糙,通过修改使之近似原作,这是起码的要求,同时还为了追求刻刀镌刻时达不到的特殊效果。历来有名的篆刻家,他们在临摹时,几乎可以达到与原作几可乱真的程度。这都是通过不断修改取得的,他们在进行创作时,章法、立意用刀时,当然是成功的主要条件,但有时也得靠不断修改,精益求精而取得的,因此,初学者应重视作品的修改。

修改时注意几点:

修改时,仅是看见什么地方不对,就改什么,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自然也可达到改正同原印的模样,但有一个缺点,就是进展不大,或不能得其精神。要知其所以然,要掌握其规律要点,就可改得顺手,势如破竹。得势得神,其主要点:
 
①掌操整体感。有时从每个字,每笔画看,都基本差不多。但统观全局,则感到松散,这就是由于修改时未从整体出发,如“假司马印”:

原本印
 
a、四字之间距离长大,有分散孤立之感;



b、四字之间界距太紧,各字大小不一;


c、四字笔画粗细不一,有的过粗,有的过细,破坏了整体感;



d、四字笔画欠粗,线条过显生硬,少浑圆厚劲之感。


 
②注意线之笔意。临摹汉铸印时,笔意多蕴藏线内,不太明显,若不注意易被勿略;另有的铸印或刻印,线之两端与转角处,显得过于方正,易呆板,亦少笔意之故;再如凿印往往刀痕显露,易失笔意,这些均是在修改时应从笔意这个角度去审视,而加以修改。
 
a、原印拓本



b、笔画粗细不一,转折生硬,缺少笔意;



c、转折处多方折欠圆转,故失圆转之笔意;



d、基本能显笔意,但有未尽之处,有一、二处过细过硬过软。


 
③破损有理。临摹古印中,时见破损现象,在吸收近现代印人作品中,亦常见故为破损。但要注意破损有理,不可胡乱破损。其“理”就是为了印面的呼应,为了印面的气能贯通;或为了构成印面的韵律,或古拙之味等。古印中有破损得好的,也有杂乱无章的,故要认识其理,以便掌握应用。
 
a、原印本



b、无破损,全印显得有点散乱。(用刀笔欠准也有关)



c、“门”下三点残损形,大小刀法雷同,全印未形成“残趣”。



d、稍有残损,用刀有节奏,印面效果较好。


 
④势韵有序。这也可说是整体感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要注意整个印面的气势贯通或韵律美。这与章法有关系,但在刀法运用微妙处亦常见之。下列诸印,皆同学临习之作,与原印比较,虽有小处,略有出入,但总体讲,能掌握原印之布势,与刀法的藏露适度、故能得总体气脉贯通与节奏有序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