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高僧的一首代表作,语言明白如话,句锤字锻,洗尽铅华

 guanghua4210 2019-10-09

秋天的山林中微风和煦,满地的落叶飒飒作响。阳光从树丛的间隙处穿过,散发出一种梦幻的感觉。树荫下小洞里的昆虫深深地呼吸着山林的味道,鸟儿们也快乐地呼朋唤友,仿佛自己才是这山林的主人。偶有几声秋虫呢哝,之后便戛然而止,却更显出山林中的幽静。840年前有一位高僧也在此处漫步,却写下了一首令人心醉的禅诗。

秋径

宋代: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宋代初期有九位著名的诗僧,他们是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当时西昆体盛行,九僧不满西昆体的浮艳诗风,却崇奉晚唐贾岛、姚合一派,互相唱和,作品多写隐逸闲趣及林下生活,风格清奇雅静。

保暹的这首诗句句结合秋径,却不断变换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图,同时将自己淡泊的胸怀寄托在景中。

首联就彰显了诗人的高洁品质,“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短短10个字,便境界全出。深山里绿树青竹、枝叶茂盛,旷野中环境清幽、远离尘嚣,诗人领会于心、神清目明,更觉陶然悠闲。

高僧不写秋径,但秋径的幽静和恬然已跃然纸面,更彰显出作者远离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操。

清阴的山径中凉气习习,一场山雨刚刚飘过,山林中虽然空气清新,却依然雾气浓重。山路湿滑、人迹罕至,诗人独自徜徉在竹林深处,却倍感心情放松。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幽无人至的小路上,终于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原来是寺庙中的僧人回来了。作者以“归僧”的脚步声衬托小径的宁静,更显得空山之悠然禅境。

雨后道路泥泞,有些地方还积水很深,作者目送山僧深一脚浅一脚地离开自己的视线,山林中又恢复了刚开始的平静。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诗人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小径中的一切,昆虫爬过的痕迹中,钻出了幽深的小洞;山路的石板断缝间,长满了碧绿的苔藓。僧人以清静为本,工笔描画山景,心境悠闲无挂,才能细心地观察到小径中像虫迹与苔痕、以及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

诗人几乎已是物我两忘,读者以为高僧将会沉浸在这一幅醉美的图景中,可是尾联却大笔宕开,“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诗人忽然想到视线不到之处,在那层层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人在隐居。这样翻深一层,诗人爱小径的原因,就在不言之中了。

纵观这首禅诗,全文不提一字秋径,却句句写秋径,尤其是最后一句,充满了禅意。北宋高僧的这首代表作,语言明白如话,句锤字锻,洗尽铅华。

全诗先描写清阴,再展现雨后山林中的幽静,作者以动衬静,显得非常含蓄。颈联充满了禅趣,也体现了高僧行文细腻、描绘工切的风格。最后以“翻思深隐处”结束全诗,更显意境高深,富有禅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