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成就了“诗圣”杜甫?除了外部环境,还有那颗仁者之心

 acerbookstore 2019-10-09

唐诗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明珠,其中李白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而还有一人与李白齐名,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什么杜甫对作诗如此认真执着呢?这与他祖父杜审言有莫大关系。唐朝初期,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当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对于律诗的完善功不可没。因此,杜甫对这位诗人祖父十分自豪,称“吾祖诗冠古”。他在给儿子所写的一首诗中曾经得意地说“诗是吾家事”,说作诗就是我们家的家传,可见他是很尊重其祖父的,对作诗是真的热爱,因此杜甫一生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在作诗方面他从来没有松懈,十分执着,笔耕不辍。正是通过刻苦的训练,杜甫才有了这样深厚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驾驭能力。

除了祖父的影响,当时社会开放、文化繁荣的大环境也给了杜甫难得的艺术熏陶与启蒙。他在六岁时见过公孙大娘表演剑器浑脱舞,这种舞蹈富有异国情调,领舞的人双手各持一把剑,一身戎装打扮,左右开合,舞姿雄健有力。公孙大娘英气潇洒、酣畅淋漓的舞姿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十年以后,诗人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生动、细致地回忆了公孙大娘的舞姿。一个六岁的儿童就能欣赏这样的舞蹈艺术并且将鲜明的印象保留五十年,可见诗人早慧,并且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当时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声,杜甫也是有幸听过的,同样难以忘怀。他还见过保留在寺庙中的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真迹《维摩诘像》。

当时杜甫看得如痴如醉,觉得怎么画得这么传神呢!于是又弄到了画的摹本,带在身边时时欣赏。艺术是相通的,这些宝贵的欣赏机会培养了杜甫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也对他日后从事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和家世影响下,杜甫的诗才也早熟,在十四五岁时,就写了很多文章和诗篇,受到长辈们的赏识,甚至被比作著名的文学家班固和扬雄。他自称年少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想而知,杜甫是既有天赋又是十分勤奋的。

但这些,远远不能让杜甫成为“诗圣”,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天赋和勤奋正是在后半生异常坎坷的遭遇中,以仁者之心,酝酿出一篇篇“诗史”,吐出一件件锦绣佳作,最终成就了自己。这一切,离不开十年蹉跎长安求仕失败的苦楚,离不开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的凄凉,离不开唐朝由盛转衰的惊变在他身上打下的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