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曹叡就剩下半口气了,临终之前,他把太子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爽,君臣之间,悲悲切切,似乎一片真情。“一个是曹氏的三朝老臣,一个是皇室宗亲,有他们,我儿子曹芳就能顺利成长,曹氏就能一统天下”,魏明帝一边这么坚信着,一边闭上了眼睛,可他永远也想不到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一场足以使曹魏政权崩塌的危机正悄悄来临,而主导这场变局的,正是他的托孤重臣——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始末在曹爽和司马懿的辅佐下,八岁的曹芳顺利登基,然而,一场权力的争夺也随之展开。最开始,曹爽主政,司马懿手握军权,但很快,曹爽将司马懿升为“太傅”,这一次明升暗降使得司马懿失去了手上的兵权,紧接着,曹爽又任命自己的两个弟弟分别担任中领军和武卫将军,这样一来,曹爽集团不仅完全掌握了宫中禁军,而且还架空了司马懿。 几年之内,风云突变,司马懿觉得在曹爽眼皮子底下太危险,就干脆称病回家,整天躺在床上等死。曹爽一听到这个消息暗暗握拳自喜,觉得自己终于权倾朝野,一家独大,然而,他低估了司马家这只老谋深算的狐狸。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的一天,大将军曹爽连同他的三个弟弟陪同小皇帝曹芳一起出京,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洛阳九十余里,前去祭扫魏明帝的皇陵。祭祀的仪式气氛庄重,雅乐悠扬,祭文铿锵,然而曹爽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天,就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良机。 这一次外出祭祀,司马懿称病未出,然而就在曹爽离开京城不久后,司马懿就“痊愈”了。在他的指挥下,一场政变迅速展开,司马氏悄悄豢养了十年之久的死斗之士成了政变的奇兵,他们迅速占领朝廷武库等一系列要害部门,司马懿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的诸多罪状,切断了曹爽的退路。 突如其来的事变如同一声惊雷,让曹爽阵营瞬间乱作一团。这时曹爽面对的无非是两个选择,一,交出军权,二,起兵对抗,可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曹爽怂了,迟疑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老狐狸司马懿不适时宜地派来了说客,他让说客带话给曹爽,劝曹爽乖乖投降,放弃抵抗的想法,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免去官职罢了。不得不说,曹爽还是太天真,他选择了认罪投降,甚至还幻想着还可以继续保有富贵,然而很快,曹爽兄弟和他们的亲信,都以谋反大逆之罪被诛杀三族。魏国的大权就此落在司马氏手中。 这次事件,史称高平陵之变,也正是从此开始,政归司马氏,曹氏逐渐失去了政治话语权。 高平陵之变为何成功?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当然和他个人突出的才干有着直接的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曾说,“(高平陵)政变发生地非常突然,令曹爽完全措手不及。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就可以看出曹爽与司马懿完全不同的才干和性格。司马懿蓄谋已久,布置严密,而且手段老辣。反观曹爽,当政变消息传来的时候,曹爽又惊又怕,差一点从马上掉下来”,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沈伯俊先生 当然,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得政变的成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陈寅恪先生曾分析,豪族的支持也是司马懿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曾说自己的家世是“吾本诸生家,传礼已久”,史书上也说司马懿“博学恰闻”,作为河内著名的世族,司马懿祖上三代都是高官,司马懿兄弟八人也有很高的声誉,被当时的人称为“八达”。 世代的积累让司马家族与当时其他的各大世族形成了巨大的姻亲网络,比如司马懿的岳母河内山氏,是司徒山涛的祖姑母;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的妻子泰山羊氏,是魏晋著名战略家羊祜的姐姐;司马懿的女婿是京兆人杜预。 陈寅恪先生 高平陵之变的鲜血,洗刷了曹魏政权庶族寒门代表的成分,掌握了朝政的司马氏家族,成为世家大族政治上的代表,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充分支持。 第二,曹氏集团内部腐化。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作为首屈一指的人才,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曹氏精英集团,然而,曹丕称帝以后,曹氏集团一代不如一代。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能力较为突出的不过曹丕、曹植等人。曹丕一共有9个儿子,这一代曹氏子弟在军事、政治才能上远逊于曹丕,更不用说与曹操相比了。 在曹氏宗族当中,曹操一代有曹洪、曹仁,曹丕一代有曹真、曹休,他们都以自己杰出的才能为曹氏集团增光添彩、补充血液,而到了魏明帝曹叡一代,无论在政坛上,还是在军营中,曹氏集团已经挑不出什么像样的人才了。 曹操画像 问题在于,曹氏集团为何在三代之内出现了断崖式的人才短缺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曹魏政权建立以后,曹丕、曹叡等人对兄弟子侄的防范远比对外姓臣子要严厉得多,这就使有才华的人死于非命,苟活的人也诚惶诚恐,不敢显露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最后曹氏集团剩下的都是一些庸才。第二,曹操、曹仁、曹洪这些老一辈的功勋人才,都是在激烈的政治角逐、纵横捭阖的外交折冲和血雨腥风的军事搏斗中磨练出来的,而做了皇室贵族的曹氏子弟整日声色犬马,远没有得到历练的机会,自然只有没落的份了。 “高平陵之变”作为司马懿个人的绝地反击,看起来像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历史不是英雄们的故事,一个简单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细节。高平陵之变,既是西晋取代曹魏的序曲,也是世家大族胜利的标志,更隐含着曹氏集团没落的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