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招标失败报道的思考

 安文书屋 2019-10-09

                                 安升先

1988年春,西北轻工学院青年讲师制革系毕业的周坚,承包了连续亏损4年的咸阳制革厂。当时,陕西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工人报,都先后报道了这条新闻。谁知好景不长,当生产周期长的咸阳报427日登出这条新闻时,周坚已离厂10多天了。该厂职工见到咸阳报后,认为报道失实。各方都满意的承包怎么会夭折呢?而且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人们疑惑不解,众说纷纭。为了弄清真相,平息舆论,我和王保卫、张明侠一起,进行了追踪采访。写了篇《周坚承包何以来去匆匆》后续报道。并写了篇评论《招标失败后的反思》。我们是把这件事的原委和职工的看法,如实地摆了出来,让读者自己评判。回顾一下这次采访过程,我觉得以下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一、从少走一步路就会闹出笑话,看采访必须深入实际,不能道听途说的必要性。

针对这一事件,428日我们走访了各有关方面领导,并听取了各方面意见,还打算晚上再找周坚谈谈。不料当天下午见到的中国青年报上,又发表了周坚不战自退的消息。这时不少群众传出风声,说周坚慑于舆论压力,回家探亲去了。我们推测这也合乎情理,便信以为真。可我们追根究底之心未死。心想眼下虽无法见到周坚,但去他家问问他爱人,也许能探点真情。于是我们晚上8点去了周家,刚一进门,大吃一惊,周坚竟然在家。一见面他就责怪某报报道偏激,凭一面之辞,就急急抛出报道。说他回老家,更是无稽之谈。他正在筹备校庆,根本就没有离开咸阳。他又仔细向我们讲了他这次招标的体会和失败原因。我们觉得言之有理。事后我们想,这次若少去周家一步,人云亦云写出报道,肯定又会闹出笑话来。

   二、从这次失败的报道中,.我觉得宣传报道不能赶浪头、凑热闹,说风便是雨。必须冷静分析,实事求是。

改革是件新事情,是在探索中前进。局部的经验未必全局适用。原来设想的方案,可能十分完善,但在实施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需部分或大部分修改,甚至全部推翻。为了赶浪头,急于把刚刚实施,或者还是计划中的东西报道出去,势必造成被动或失实。前几年有家电台报道某农民个人联办飞机运输,并说×月×日由阎良飞往广州。实际至今也无个人联办飞机运输的先例。最近,某单位正在谈判中的一个意向项目,忽被一个通讯员报道出去,给工作造成被动。周坚承包之事亦是这样。如果冷静一点,待他真正取得了成绩,或站稳脚跟,再报道会更好一些。所以热闹是凑不得的。

   三、从送审稿引起的麻烦,看认真做好采访笔记的重要。

这篇稿写好后,我们估计拿原稿去审,各方看法不一,很难通过。便决定分头送审,各审自己那部分。区经委和制革厂部分顺利通过。最后让周坚看,他很不冷静,提出了一些极不合理的意见和要求,与先天晚上判若两人。他提出要看别人咋讲,再有针对性的谈修改意见,我们未同意。他又说把问题弄清了再见报,我们解释,新闻单位不是法院,记者也不是法官。新闻报道就是把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及时报道出去。原以为半小时可核完的稿件,结果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幸好我们是3人一起去的,且笔记记得详细,稿中都是他讲给我们的原话。所以他无法推倒。否则,会出现一些说不清的麻烦事来。这件事启示我们,详细做好采访笔记十分重要。如采访对象的原话,在场人谈话的时间、地点,甚至连他们的表情、环境,都可记一些。方便时带录音机更好。再就是审稿程序必须做到,一点一滴都不可疏忽。

安升先

                           


1991年12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