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力排名变化的全景综述(下)

 虛怀若海 2019-10-09

公元前400-350年:1.魏国,2.齐国,3.楚国,4.秦国,5.韩国

 

魏国:在战国初期首先强盛起来的魏国,在魏武侯时代(公元前395-370年)和魏惠王时代(公元前369-319年)前期继续保持中原头号强国的地位。但由于处于四面受敌的不利地理环境,缺乏战略纵深和后方腹地,人才不断流失等因素,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终于在周边国家的联合攻击下衰落下去。

    齐国:公元前386年,田和获周天子任命为齐侯,田氏齐国正式取代了姜姓齐国。齐桓公田午时代(公元前374-357年),在齐国国都建立的学术研究机构“稷下学宫”,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学者,对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起到了促进作用。齐威王继位之后,加入到中原争霸之中,孙膑率领齐国军队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中击败田忌的魏国军队,初步奠定霸业。

 

楚国:在这个时代实行“开明专制”的国际潮流中,楚国也不甘落后。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381年),从魏国引进了风云人物吴起,实行了以限制传统贵族特权、奖掖功臣和人才为核心的改革。但这场改革随着楚悼王之死而人亡政息。此后,楚国基本丧失了革新政治的勇气,但凭借人口最多、疆域最大的优势,在此后近百年中继续保持主要大国的地位。

 

秦国:公元前4世纪初期,秦国在东部受到魏国的侵逼,西部和北部遭到义渠国压制,南部汉中地的势力范围不稳,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但秦献公回国复位之后,秦国的国运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打开了长期的综合国力上升通道。秦献公(公元前384-362年在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迁都栎阳、废止人殉制度、编制户籍、管理商业、扩大县制等。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重挫魏国军队,这是秦国在战国时期对东方国家的第一次大胜。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之后进一步推进改革。

 

韩国: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中影响力最弱的一个,其唯一的强盛期是公元前4世纪前期。这个时期,韩国利用与魏赵两国关系的蜜月期,主动出击扩大疆域,包括公元前385年攻击宋国至其都城,前375年灭亡郑国,前357年侵夺东周领地等。公元前362年韩昭侯继位之后,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出现了“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世界,波斯帝国仍然凭借其无可匹敌的疆域和人口稳坐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在第二梯队中,领头的是摩竭陀和迦太基,其次是复兴的底比斯、新兴的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共和国,魏国和齐国也在第二梯队之中。

 

 

公元前350-300年:1.齐国,2.秦国,3.楚国,4.赵国,5.魏国

 

齐国:在魏国霸权衰落之后,东方的齐国一度取代了魏国的霸权,尤其在齐威王(公元前357-320年在位)、齐宣王(公元前319-301年在位)时代最为强盛。公元前341年,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军队,终结了魏国的霸权,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会盟时互相承认对方为王,此后各诸侯国纷纷称王,这意味着周天子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也不复存在了。

    秦国: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分为前后两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树立法律权威、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剥夺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等,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普遍置县等。秦国由此转变为强国。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进攻秦国函谷关,被秦国打败。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位于今重庆和四川的巴蜀两国,大大扩充了版图,并巩固了大后方。到本世纪末期,已演变成秦国不断进攻,中原诸国不断退缩,并用割地等手段来与秦国周旋的格局。

楚国:楚宣王(公元前369-340年在位)和楚威王(公元前340-329年在位)时期,是楚国在战国时代相对最强盛的时期。公元前342年在淮北、泗上争夺战中击败齐、宋、越等国,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战重挫齐国,公元前306吞并越国,楚国的疆域向东南扩张到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楚怀王(公元328-299年在位)则成为转折时期的可怜角色,遭受到崛起中的秦国越来越大的冲击力,被迫开始采取收缩战略。

 

赵国:这个时期,赵国与周边各国互有攻守,实力基本处于七雄的中游。与其它六国相比,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最为频繁,这反而成为赵国的一个优势。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6-295年),推行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军事改革,军事力量大为加强,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并于公元前296年吞并了中山国。

 

魏国:在领导霸权近百年之后,魏国终因地理上位于四战之地、树敌过多、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在周边各国的联合打击下衰落下去,沦为二流国家。桂陵、马陵之战的惨败被视为魏国霸权终结的标志,不过在魏惠王(前369-319年在位)时期,尚能在诸侯中保持一定的威望。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西方的强秦在夺回西河之地后继续不断进逼,魏国被迫用割地的方式来延缓秦国的进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公元前4世纪,以铁器、耕牛和深耕技术为标志的农业技术革命继续发展,中国人口延续迅猛增长态势。公元前300年前后,中国人口达到约3000万,其中楚国700万,魏国450万,齐国500万,秦国450万,赵国350万,燕国210万,韩国200万,中原其它国家50万,中原以外地区100万(以上均为估计数)。

在世界上,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前夕的人口曾达到约2050万(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帝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约1870万,其次是塞琉古帝国,超过1100万,楚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仅次于孔雀帝国和塞琉古王国。

 

这个时期的世界,进入一个风起云涌的英雄时代,长期排名世界第一的波斯帝国终于被击倒,取而代之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之后,孔雀帝国继之成为最强的国家。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出来的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可进入准一流强国之列,马其顿王国、色雷斯王国则属于二流强国;同属于二流强国的还有迦太基、齐王国、秦王国、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300-250年:1.秦国,2.赵国,3.燕国,4.楚国,5.魏国

 

秦国:这个时期,已形成了秦国咄咄逼人地进攻,其它国家穷于应付的局面。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走上强国之路,到秦昭襄王时代(公元前306-251年),秦国的优势在不断强化之中。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都城郢都,楚王被迫东迁。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坑杀40万降卒,从此确立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公元前256年,秦王国灭掉了名义上代表中国正统的周王国,结束了周朝近800年的历史。

赵国:这个时期赵国人才济济,文有平阳君、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庞煖、廉颇、赵奢、乐乘、李牧,是东方六国中唯一能够对秦国的扩张形成实质性抵抗的国家。公元前260年,赵括率领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于白起率领的秦军,从此东方各国更无力阻挡秦国的攻势。

燕国:燕国尽管出自于大名鼎鼎的召公奭之后,但长期僻居于北方一隅,国力有限,与中原各国来往稀少。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2-279年),燕国以黑马姿态突然崛起,国力达到历史巅峰。燕昭王用最丰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使燕国一时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的大军攻陷齐国都城临淄,几乎灭亡齐国,只给齐国留下两座城池。大约与此同时,燕将秦开大破东胡,领土向东北扩张到辽东一带。但燕昭王死后不久,燕国在齐国的占领地基本丧失,重新回到二流强国的位置。

 

楚国:面对咄咄逼人的强秦,楚国呈现节节败退的局面,西部半壁江山落入秦国之手,都城郢都也于公元前278年被秦将白起攻破,楚顷襄王被迫东迁至陈。自楚怀王被秦国幽禁至死之后,历任楚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恐秦症”,尽管楚国仍然是东方六国之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广的,但始终未能组织起对秦国的有力反击。

 

魏国:在秦昭襄王的东扩运动之中,魏国和韩国首当其冲,受侵略最频繁,失地最多,患“恐秦症”的程度也最严重。这个时期魏国抵抗秦国入侵的唯一办法就是与其它东方国家结盟,信陵君作为最坚决的抗秦派,也两次率领联军取得对秦军的胜利。但由于东方各国的同床异梦,最终未能扭转节节败退的趋势。

 

这个时期的世界,孔雀帝国和塞琉古王国是一流强国,秦国与托勒密王国、罗马共和国属于准一流强国,二流强国包括赵国、迦太基、马其顿、伊庇鲁斯和埃托利亚同盟等。

 

 

公元前250-221年:1.秦国,2.楚国,3.齐国,4.赵国,5.燕国

 

秦国:这个时代的中国,在翻天覆地中揭开了全新的一页。秦王政(公元前246-210年在位,公元前221-210年为秦始皇)继位之后,于公元前241年击退五国联军攻秦行动,这是东方各国采取联合行动以避免败亡命运的最后一次尝试。公元前230-221年,秦国大军横扫中原大地,韩、魏、楚、赵、燕、齐六个庞然大物,很快从地图上被抹去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君主集权制下的统一(不同于商、周的邦联式统一)。

楚国:在战国最后阶段,楚国仍是东方六国之中最具备与秦国对抗的潜力的,秦末来自楚国的力量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主导力量,也证明了这一点。可惜自战国时代以来,楚国一直未能把巨大的潜力有效地组织起来。尽管楚考烈王曾在公元前241年担任五国合纵攻秦的盟主,但这次行动看来只是一次摆花架子恐吓秦国的闹剧。秦灭楚的战争持续了三年,期间楚国曾有比较强有力的反击,总体看来是秦灭六国之中相对最艰难的一场。

 

齐国:齐国自差点亡于乐毅大军之后,虽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沦为二流国家。此后齐国统治者矫枉过正地陷入过于求稳的心态之中,齐王建时期(公元前264-221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这在战国时代是罕见的。齐王建在外交上成为秦国“远交近攻”的棋子,竟坐视其它五国败亡而无任何有力行动,最终等待着秦始皇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赵国:赵国综合国力难与齐、楚比肩,但总能站在抗秦的第一线,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屏障,是依靠人才优势和尚武精神以挖掘自身潜力的典型。但随着黄金一代(平原君、蔺相如、庞煖、廉颇、赵奢、乐乘)的谢去,最后的支柱李牧又死于自己人之手,人才凋零的赵国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燕国:燕昭王之后,燕国回到了偏远二流国家的位置。燕王喜前期(公元前254-222年),与赵国相互攻伐,不断消耗两国的国力。直到秦始皇统一战争启动,两国才在最后阶段联合抗秦,一起成为王翦父子的猎物。派遣荆轲刺杀秦始皇倒是一个有可能挽救局势的奇招,不能因为最终失败而简单否定。

 

魏国、韩国:在秦昭襄王晚期已陷入秦国势力范围的包围圈之中,它们起死回生的唯一希望是出现一个与秦国相互制衡的强权,可惜没有出现。

 

统一后的秦国,人口达到大约2500万。在当时的世界上,仅次于孔雀帝国(约2650万),而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这个时期的世界,秦帝国和孔雀帝国是两个超级大国,罗马共和国、塞琉古王国属于一流强国,二流强国包括托勒密王国、安息帝国、马其顿王国、迦太基,新崛起的匈奴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